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合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合作

李琳

西安市高新第一学校

【摘要】:毋庸置疑,育人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这个共同目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始终结成教育同盟,可是家校合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双方的合作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词】:家校合作; 现状与问题;方法与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深知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有效配合的迫切性。同时我也作为一名家长,能切身感受到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焦虑与无助。只有家校密切合作,才是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家校合作现状

“家校合作”一直是教育上叫得比较响亮的一个名词,各个学校都在为家校共育做着不同的努力,但最终的收效却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合作本应是一个双向活动,但往往一个班级的一半家长都处于沉默状态,以我们班为例:学校开展的智慧+父母课程,前来听课的大部分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无法保证能把所学知识传递给孩子父母,更无法保证把所学方法灵活应用到孩子身上。家长与老师之间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合作,更多的是盲目服从,如老师告知家长孩子近期学习退步幅度较大,有的家长会比较着急,立刻给孩子报辅导班,没有结合孩子的实际,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退步的根源也被忽略!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家校共育认知的偏颇

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把整个家庭教育的重心也偏向了成绩,认为在家里帮孩子提升成绩就是对学校工作的最大支持,认为好的成绩就是教育的一切,对孩子的动手能力、规划整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关注也就淡化。

2.家长自身条件不足,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工作

我们班有许多进城务工子女,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学校反馈的一切问题,转手就交给了辅导机构。根本不去分析孩子在校问题的根源,而是一味地借助补课单抓成绩,致使孩子越来越厌学。还有一部分家庭由于婚变或其它原因把孩子寄养给老人,老人给予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可对孩子的其它教育却无力关注。这些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都难以实施,更谈不上合作配合。

3.班级家委会缺乏带动性

家委会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是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但有些班级家委队伍缺乏主心领导,分工不明确,各成员之间都是抱着能干且干的心态来做事,在思想上对家委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他家长的精神辐射也自然毫无影响力。

4.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

家校共育以家长会和家访的形式最常见,但这两种形式的保质期非常有限,家长和学生一样,也需要时常提醒。家长会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单向交流状态,老师在台上讲,家长在下面听,交流互动的过程很少,家长的关注点与老师的关注点会有偏差,势必影响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三、加强家校之间密切合作的策略

家长与老师有着共同的目标,是利益共同体,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支持是一种共同受益的过程。

1.创办父母课堂,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老师的苦口婆心。要让家长认识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为此利用微信在班级群里有计划有目标地定期推送一些家庭教育文章,如:怎样的鼓励才是健康的鼓励,学生爱玩手机怎么办等教育类文章,引导父母有针对性地将自己所学用到孩子身上。同时每次班级推送文章后都会有一个感受交流环节,家长们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班里群内共享。

2.改善互动方式,创设机会,促进家校合作

在家校互动的方式上应多一些创新,我就尝试过把家长会可以变成“家庭教育”沙龙或者“智慧家+父母课堂”学习分享会,让家长结合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家庭实际,交流家庭教育心得。六一儿童节的亲子义卖、元旦联欢会等,我也及时邀请了一部分家长朋友,为家长、学生、老师提供三方互动的空间,变单项交流为多项交流,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3.充分发挥家委会的桥梁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家委是家校合作的媒介,既可以传递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也可以帮学校解答家长的疑惑。如班级活动一定要给予家委一定的参与度,对家委工作及时肯定与赞赏,调动家委的工作积极性,最大化地发挥家委的桥梁作用。

4.完善家校共育的奖励机制

为了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我们学校设置了“智慧家长”的荣誉奖项,建立学校“优秀家长讲师”资源库,从班级出发,每学期我都会选择几位家长进班送课或在家长集体活动中进行家校共育经验交流。变“走出去”为“迎进来”,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家校共育!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提升家长的合作意识、教育能力,利用互联网增加家校共育的方式,采用奖励机制调动家长家校共育的积极性等方式,完善家校共育。

教育是国之根本,良好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两者各司其职,相互补救与促进,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守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怀玉.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许丹红.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之道[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3. 史蒂芬M.康斯坦丁诺.家校合作[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