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册亨县坡妹镇庆坪幼儿园 贵州 册亨 552201
摘要:幼儿社会化是幼儿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家庭作为幼儿接受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对其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社会化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教育要求成人化、教养态度不一致、教育内容片面化、教育方式极端化四种现象。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看。造成这四种现象的原因有家庭结构的变化、教养观念的偏差、教育氛围的影响及幼儿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成因分析
幼儿社会化是幼儿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是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各种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和技能,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家庭是幼儿最早和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是影响幼儿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家庭作为一个动因系统,其所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作用,其中家庭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幼儿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其对幼儿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概括。幼儿社会化受家庭教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不少误区,认识这些误区并分析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化。
一、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误区及其影响。
1.教育要求成人化。社会化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目标应与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目标超越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现实状况和规律,就会导致个体早熟,即超前型社会化;反之,就会造成个体迟滞型社会化。如今许多父母生怕自己孩子的发展会落后于同龄幼儿,对其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这种过高的期望在给幼儿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影响其正常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学者杨雄在论述独生子女早熟与幼稚并存的原因时指出,他们“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太懂”。
2.教养态度不统一。“爸爸骂,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多头关系,是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有学者将家庭教育中的这种教养态度、教养内容的不一致现象归结为社会化冲突,具体是指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社会化内容和目标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其难以取舍,无所适从。
3.教育内容片面化。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功利性”。不少家长特别注重幼儿早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
4.教育方式极端化。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symonds,1939)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即接受一拒绝维度、支配一服从维度,以此来说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他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即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度保护型、放任型等。我国学者曾对父母的教养类型重新分类。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五种类型。该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而其他类型则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林磊,1995)。
二、家庭教养方式偏差现象的成因分析。
1.家庭结构的变化。教育要求成人化,从表面上来看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祟,很多家长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出人头地,至少在任何方面都不比其他孩子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向小型化发展.核心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年轻的父母们缺少相应的教育经验,又没有长辈从旁指点,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
2.教养观念的偏差。教养态度不统一主要源于家长们教养观念的偏差。教养观念是指家长对幼儿的发展、教育幼儿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幼儿的可塑性等问题持有的观点和看法。教养观念直接影响父母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期望以及对幼儿教育的目标、途径、策略、方式及行为,因此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养观念包括三个方面:幼儿发展观、父母期望观和幼儿教育观,对于家长教养观念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发展心理学家倾向于强调自我建构的作用,认为家长的教育观是他们自我建构的,产生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人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在个人经验影响下的心理加工过程。尽管人们可能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和文化团体中,他们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观点。社会心理学家则更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作用,认为家长教养观念是其在接受文化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文化信息”、“文化脚本”、“集体智慧”、“种族模式”或“民族理论”。它们在文化或社会之间比在其内部表现出更大的变化,这种相对主义的模式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是显而易见的。
3.教育氛围的影响。教育内容片面化体现为“重智轻德”,这种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教育的“典型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型人才越来越受重用,这种重智育的教育倾向更成为一种潮流,并且不断低龄化。
4.幼儿自身的特点。家庭教养方式的极端化不仅与父母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因素有关,同时还受到幼儿自身特点的影响。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不光是父母单方面对幼儿起作用,幼儿自身气质类型和个性特点也会从各个层面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心理学家按照幼儿抚养难易程度将幼儿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养型、难抚养型和缓慢活跃型。容易抚养型幼儿很容易接纳大多数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目标,对大多数挫折不大惊小怪。
总之,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场所,是其社会化的核心和主要动因,而家庭教养方式又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现今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误区如果继续存在,不仅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社会化进程,还可能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化偏差现象。为了使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社会化,家长们必须首先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更为科学,从而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针对上文提出的教养方式存在的偏差现象,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切教育要求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要将眼光放远一些,切莫拔苗助长。其次,家长在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必须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兴趣所在、技能之长,以鼓励和赏识教育为主。第三,家长必须统一不同教养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态度,切莫各持己见,使幼儿的社会化原地打转。最后,家庭成员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接纳以及内化也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家庭成员还要与社会保持一致。积极组织并运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促进孩子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会昌.1—10岁幼儿父母的教育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
[2]王健芳.幼儿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杨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陈莉.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社会科学版;
[5]张文新.幼儿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张铭远.中国人的人生曲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