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与践行研究——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 2

“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与践行研究 ——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朱爱玲 魏睿颖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河南 新乡 453000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公共参与、增强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对他们的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都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公共参与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是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和精神。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强调公共参与,就是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建设与发展所负担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形成尽己所能主动为社会发展有所作为的思想认识。

一、培育公共参与素养任重道远

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既是国家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公民的必要准备。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学习,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就没有机会和能力为社会做奉献。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为班级和学校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热心公益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公益活动;践行公共道德,能将道德要求主动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乐于为人民服务,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也是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培养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生成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将公共参与作为重要要素,培育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立足课堂,培育和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中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能够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获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具备公共交往中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等等。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几个方面。其中公共参与,展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意愿和行动。

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重用场所。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学科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去践行公共参与意识,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提升公共参与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的。比如通过学习《参与民主生活》一课,通过学习学生了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自觉地当好一个“主人”。通过“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学习,学生就能了解自己可以享有哪些政治权利,树立权利意识,认真负责地行使好权利:同时又能树立义务意识,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这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应尽之责、学习政治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觉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大意义、了解可以通过那些具体途径、方式有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课程学习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租参与能力,培养公共参与的素养,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将学科素养的培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增强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国家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国家意识和参与意识。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化修心,提升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社会实践,践行公共参与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另一番天地。目前学生的课业压力比较大,课堂知识扎实,却忽视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削弱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实践能使学生萌生责任意识,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接触。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的主渠道,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书本知识,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正确判断、选择、行动等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适应社会,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为今后的人生积累经验。学习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市,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文明心中装 垃圾分类放》为主题,确定调查内容:1.调查新乡市新老小区垃圾分类宣传状态、执行现状;2.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必要性的认识;3.居民处理垃圾的方法包括可回收垃圾的处理、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处理;4.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有哪些?5.针对本次调查,提出对废物利用的好处提出有效建议。附部分学生整理的手抄报:

5ffbdc37bd7c6_html_c8bca27b19ea3910.jpg5ffbdc37bd7c6_html_4269364580f2c70.jpg5ffbdc37bd7c6_html_9ba2b6bc3b1b6c17.jpg5ffbdc37bd7c6_html_fb46a0f054691a52.jpg

通过此次活动,引领学生融入国家和社会生活,将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做担当社会的小主人,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和实践能力增强,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1. 社团活动,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生社团活动日益蓬勃发展,已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主力,丰富校园生活的手段,解读校园文化的向导。社团活动可以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是自主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会使我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会使我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爱国情感,将自己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增强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提升公共参与素养。学校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我校每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比如《中华茶文化》、《人像摄影的实际操作》、《精雕细养 别样水仙》、《手工制作—剪纸》、《美食美刻》、《探寻新乡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文化内涵》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取长补短,提升文学艺术修养,提高身体素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其中以《中华茶文化》社团为例,开设的课程有中华茶礼仪、中华茶历史、民俗中的茶情、茶具的演变及现代常用茶具使用等等。

5ffbdc37bd7c6_html_f68b0840f5905d76.png5ffbdc37bd7c6_html_32ea07d4e323001.jpg

5ffbdc37bd7c6_html_f36c4ef337db136d.jpg5ffbdc37bd7c6_html_a8e7cf8ac00778ee.jpg

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同学们共聚一堂,自主选择参加《中华茶文化》社团活动,一起探寻中华优秀的传统茶文化。大家认茶、品茶、说茶、话茶,不仅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相关知识,而且锻炼了辨别分析的才能,掌握了认茶、沏茶的技能,还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自身修养和精神追求,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我们承担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共参与的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任重道远,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培育与践行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通过社会实践开拓另一番天地,增强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参加社团活动,提升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会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