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作法”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2
/ 2

黎锦熙“作法”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卓恒业

广州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黎锦熙,字劭西,是我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他无论是具体指导教学实践方面,还是在倡导教育改革方面他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笔者先针对黎锦熙先生的“作法”教学理念进行简述,接着探讨其“作法”教学理念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试着提出基于“作法”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黎锦熙;“作法”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一、黎锦熙“作法”教学简述

“作法”古意是创制法律、典章等,后来延伸为写作文的过程。“作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主要对象是受教育者——学生。而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法”教学的对象不仅有受教育者,也包含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师。由此可见,黎锦熙先生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样注重。

“三原则”是黎锦熙先生“作法”教学的核心,是立足点,同时也是黎锦熙先生作文教学改革方案的根本指导思想。“三原则”分别如下:第一,写作重于讲读;第二,改错先于求美;第三,日札优于作文。“写作重于讲读”意味着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践过程。“改错先于求美”原则中,“改错”是过程,而“求美”是结果。只有在过程上下足功夫,最后才能达到“求美”的阶段。“日札优于作文”指的是要更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写作训练,通过频繁、勤奋的练笔使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这三点原则虽字数不多,但表达了黎锦熙先生对写作教学的独到见解,为我国当今的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及其重要的意义。

“作法”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缀法外的缀法

这里说的缀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作法。缀法外的作法包括“话法中的缀法”和“读法中的缀法”。“话法中的缀法”是讲演和辩论,而“读法中的缀法”是表演和戏剧,此四者与作文作法产生联结,从而使写作教学的范畴更广。

2.公共构成的作品

公共构成的作品有剧本的编制与实用文的布告或公启等,由教师协助完成的作文。其有一定的流程,大致如下:先决定目的;然后进行对事实的观察和搜索;共同讨论材料的要点及如何记叙;进行记叙,可分工也可共同完成;经过修正后,按照初定的目的去运用。

3.作文的艺术化

作文的艺术化就是主张以图画来补作文之不足,将图画与作文结合运用。

4.出题法

顾名思义,出题法就是教师或学生选择若干个题目,进而“使自由选择”。先生旨在让学生适应写作,让写作贴近学生生活,这样的观点与今天的“命题作文”有些相似。

5.批改法

黎锦熙先生认为学生需要自行修改作文,不能光靠老师。这个方法是“改错先于求美”原则的延伸。

6.诵读训练法

诵读训练法与批改法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倡诵读训练法旨在让语言不与文字相脱节。


二、“作法”教学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学生的写作表达,同时讲求批改方法,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在三原则中,“写作重于讲读”是总原则,是最基本的一条原则。针对这条原则,黎锦熙先生有以下论述:“这本来是一般人都承认的,只因各级学校的国文教员,大多数因为负担太重,时间不够,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和指导,实在太轻忽了,所以提出来,作为第一原则”。这句话不仅道明了他对写作教学的重视,也点出了当时写作教学的缺失。但究其精神内核,无异是重视实践运用,反对一昧地讲解。

另外,“改错先于优美”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因为黎锦熙先生认为作文训练应该先求其“通”,进而才能求“美”。黎锦熙认为当时的师生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是“运用未熟,秕缪百出”,所以应该“改错当先,求美居后”。这种改错是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作文的批改当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并避免再犯。这一原则不仅可以解读为重视培育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也可以解读为重视语言运用表情达意的准确性,重视规范使用语言这一基础。

黎锦熙的批改法中要求学生做“错误表”,即“字体错误表”、“文法错误表”、“事实错误表”与“思维错误表”。在这种方法的指引之下,学生也能针对这个表格来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批改。以此,学生的参与性能够大大增强,并且能够逐渐习惯性地以这些表格为对照,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笔者在课外阅读中发现,刘宪华老师在《立小言易作文》中对四年级学生写作修改中,让学生进行他评与自评,并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对作文的评分:字迹工整、标点正确、用词准确、文从字顺、结构清晰与选材恰当。在这样的评改思路指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借用此方法来评改他人的文章,同时也能够依照这六个方面来改善自己的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注重诵读训练法,提高学生语言感悟与语言表达能力

黎锦熙作法教学中的诵读训练法可谓历史悠久,因为在我国古代教学中向来有“吟诵”这一学习方法。吟诵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在每个朝代的教育中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汉代的学生听课较少,大多数时间是自学。而在自学的时候,“诵读”成了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汉代要求学生对古典书面语言进行背诵,老师会对学生的诵读成果进行严格的检查。隋唐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辉煌的时代。作品的繁盛与写作教学的成功脱不开干系。到了明清时期,学生遵循着“讲书——读书——背书——温书”这四个阶段。由此可见,古人在学习经典的时候都非常注重“吟诵”这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写作教学虽然是以写为主,但不能忽视朗读训练。黎锦熙提倡的“诵读训练法”与“读法中的缀法”这一系列的观点看得出他十分重视在诵读和口语交际中发展语言能力。他认为写作训练并不局限于写作课上,写作训练也应体现在诵读训练以及平时的口语交际上。通过诵读可以使语言和文字联系得更加紧密。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小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方式诵读课文,并在在诵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写“日札”的习惯,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黎锦熙所说的“日札”指是“修养日记”与“读书札记”,他认为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日札”的效能要大于作文。这一观念与同时期的叶圣陶先生相似,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到:“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1”“日札”的精神核心在于“坚持”,要做到“随手笔录,一事一条,长短不论,贵在坚持。”早在汉代时期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提到要“服习积贯”。“服习”就是长期、反复地练习,“积贯”是结果,就是说积累久了就能融会贯通。这一原则强调练习与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写“日札”的习惯。培养写“日札”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放开写,在写作的形式上不做拘束,可以让小学生做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日记、摘抄抑或其他随笔等等,总之形式不限;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坚持”,做到“长短不论但贵在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经历多个学期的日札写作之后,对于素材的积累、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体悟等各方面将会是有质的飞跃,能够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晖,周小篷.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M].北京大学,2016

[2]苏婷. 黎锦熙“作法”教学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张爱新. 黎锦熙写作教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4]崔正升.黎锦熙写作教学三原则的当代价值[J].语文建设,2016(25):60-63.

1 中央教育科学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