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0
/ 2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及应对策略

刘丽娇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成都 四川 611731

摘要:就业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将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学生能否正确应对就业压力,并采取一定的策略缓解就业压力既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其未来的就业产生影响。文章对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受到社会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大学生自身面临的就业压力。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处于中等水平,在就业过程中体验到比较持续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并且这种负性情绪情感体验过早地出现在大学低年级学生群体中[1]。而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一年级的大学生与三、四年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存在显著差异,而四年级所体验到的就业压力,并未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即低年级的学生也开始为未来的就业担忧,开始体验到类似于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2]。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究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并寻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压力因人而异,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方面、学生个人方面及学校方面进行总结。

(一)社会方面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加之全球经济低迷现状,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导致某些企业不得不缩减开支,降低成本。导致的结果就是就业市场上就业岗位的减少。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大学生找工作时面临的就业机会减少。另外,受疫情影响,某些企业也会改变原先的招聘计划,原定的招聘行程也会随之改变,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严峻程度。

  1. 学生个人方面

抛开就业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从大学生个人层面分析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可以把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某些学生对社会及就业市场不了解,对自己也缺乏明确的大学生涯规划。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更容易面临就业压力。很多同学在上大学后甚至到了大四找工作时都未进入过单位实习。他们不了解社会,也不了解自身适合做什么工作。而另一些同学则目标相对坚定,在面临究竟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还是进企业等选择时,能坚定自己的想法。因此,对自身和社会缺乏相应了解的同学在看到自己的同伴坚定为考研或就业做准备时更容易摇摆不定,感到迷茫与矛盾,产生就业压力。

其次,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更多地将眼光局限在来本校开展招聘会的就业单位上。而较少去其他学校参加招聘会。而现实情况则是,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出于节省招聘费用等原因,并不会去每所学校开展招聘会,而只会在很多城市选择其中一所或几所学校开展招聘会,因此,这部分不愿意往其他学校跑招聘会的学生无疑会错失很多机会。如果来自己学校开招聘会的单位招聘的岗位里符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较少,无疑会加大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

  1. 学校方面

寻找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除了从社会和学生个人层面分析,也应当从学校方面寻找原因,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思想上,学校就业部门在观念上还存在以“等”为主的意识。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并不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主动联系社会上的企业等进校开展招聘会,而更多的是等待用人单位主动打电话来校咨询,才会给他们安排场地开展招聘会。如此,无疑会让学生在找工作时错过不少机会。

其次,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很多高校虽然会开展一些就业指导工作,但形式上多是把学生聚集到一起开展一些就业讲座。在内容上,则是向学生介绍目前的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大形势,或者请老师向学生讲解简历制作要领和面试技巧。较少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向学生分析就业市场,也较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对策及建议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学校应当正视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首先,学校就业部门应当积极作为,变被动为主动,针对不同的专业,积极主动联系相关单位来学校开展招聘会,为本校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开展相应的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工作者为同学们分析目前的就业市场与就业形势,并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积极对实习和找工作的同学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最后,组织师资力量,开办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就业压力较大的同学开展相应的就业心理咨询,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

(二)学生方面

作为学生,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开拓自己的视野,以便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养成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制定一系列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目标,并按计划执行,避免因目标缺失而悲观迷茫,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06):81-88.

[2]李思承.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归因调查——以昆明市大学生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1):72-73.


[作者简介]刘丽娇(1992-),女,汉族,四川省简阳市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专职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