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中心小学
摘要:一代国学大师康有为说:“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可见,德育是学校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德育工作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真选择适合学生状况的方法。对小学生来说,“身边事”触手可及,并伴随着真切的情感体验,常常影响着思想和情感。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则终生受益。“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逐成丈匹。”这句话虽然朴实,却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奥的道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小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养成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既要从身边事着手,也要从实际的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加速小学生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引言: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时代的人应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关注的重点课题。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我校已多年树立“培养习惯,服务未来”的办学理念,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在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教育实践中,围绕教育理念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从日常抓起,从细节抓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已卓见成效。
一、以家为切入点,培养感恩之心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家”是学生最依恋的地方,父母是学生最熟悉的、最亲近的人。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他们基本上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长此以往,会形成自卑、自尊心强、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尽管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想方设法对他们好,但他们对爸妈的辛劳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了解父母培养、教育自己的一片苦心,即使了解也认为理所当然,难怪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表现出的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的态度。还有一些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寄钱回家,再加上监护人宠溺,往往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为了让学生体察父母(或爷爷奶奶)的辛劳,心存感恩,我让学生观察父母(或爷爷奶奶)一天的活动,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为止,并逐一进行记录,结果在学生的记录中“父母(或爷爷奶奶)做家务(做饭、洗衣服等)、照顾家人”等项出现频率最高。连续观察两三天后,我让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写写自己观察后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日记中纷纷写到:“我看到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很辛苦”,表示长大要“报答父母(或爷爷奶奶)”,现在要“好好学习,帮父母(或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等等。话虽单纯,对父母(或爷爷奶奶)自然、真挚的爱却溢于言表。之后,我又布置学生每天帮父母做一件事,并且都要实事求是地记下来渐渐地学生更感受到父母(或爷爷奶奶)的不易,也不再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不在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有了提高。
二、在班级中拓展,培养合作能力
学校要求学生从规范行为做起做个有文明、有教养、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人。学校文化、团体氛围等一些软环境,都是德育的条件,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有效果的重要因素,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尤为重要。然而,我面对的教育主体,大都是“留守儿童”,一直以来,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想方设法让他们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导致他们自私的心理,不合群,合作能力差。针对这种状况,我在美术课上,以手工制作的方式开展了一次“建家园”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居住生活小区,从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印象最深的一处,并准备了相关材料。美术课上,让学生动手做出来。作品中,除了高大的楼房,还有花坛,石凳、凉亭和新式的围墙。学生将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双手生动地再现出来,对自己及他人的成果都兴奋不已。
此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所有同学在不添加任何材料的基础上,能建出一个漂亮的生活小区吗?学生们的建筑都已经是微型建筑了,于是都为材料没有分身术而发愁。先是一个学生对同桌说:“咱俩合伙吧!”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成果摆放在一起。几幢高大的楼房,两座凉亭,还有花坛,石凳,围墙,一个漂亮的生活小区“诞生”了。同学们有些惊喜,继而欢呼起来。在由个体到群体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品尝到了“互助合作”的成果,都体验到了“团结友爱”的快乐。在活动课上,我组织学生举行拔河比赛,使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既增长见识,又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教育。
三、从阅读中熏陶,培养养成教育
开展好“五好”活动,培养学生读书、写字、劳动的好习惯。班级开展的“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扫好地”五好活动,就是规范小学生在学校学习行为的一项非常好的、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活动。学校将古诗文的诵读作为学校德育的抓手,我校推出了“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让小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宋词等文史哲经典著作,逐渐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对待“人”、“自己”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每天用10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直至背诵一段经典诗、词.每天用1O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临摹一段经典诗、词或古文钢笔字帖。在具体教学中,学校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带领学生诵读、背诵,从感性人手,使学生逐渐达到“理性”的领悟,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民无信不立”,这是《论语》中的名句。可见,诚信是立国之本,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美德。因此,我不忘在“身边事”渗透。例如在《小学生周报》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公司招聘职员,来应聘的人很多,都很有才华,但结果只有一个人通过面试而被录取。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这一问学生也很好奇。于是他们就认真阅读,很快就找到答案。原来在面试的最后一天,总裁设了一个局说是这位应聘者做好事不留名,曾经救过遇险的女儿。而这位应聘调者坚决否认自己没做过的事,展示了诚实的美德,所以被录取,得到了想要的工作。在他前面的几个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因为都想将错就错,乘机揽功,结果都被淘汰。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往往与诚实结伴面行。我又相继引出“狼来了”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含义,如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四、从生活中感悟,培养爱国情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心灵的塑造,行为规范的养成,直接关系到祖国和社会的责任。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从小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相国真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感情。然而,“祖国”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但不够具体的印象,印象的不具体性会使学生在情感上难以交融,单靠利用升国旗,唱国歌,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是不够的。至少在认知上难以提高。那么如何使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具体而清晰,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我决定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可以说,电影、电视剧是岁月的再现,历史的见证。我让学生观看后,把所看到的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再听爷爷、奶奶讲讲那个年代的故事,了解当时的生活情况。学生对以往贫困生活的认识逐步具体、深化。在对以往的生活有了具体感知之后,我让学生留心观察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所在城乡建设,并组织了以“幸福的一代”为主题的绘画比赛。学生以稚嫩的笔触、鲜活的画面将生活再现。在他们的图中马路宽间笔直,树木郁郁葱葱居民区高楼林立、繁华超市也独占一隅;餐桌上菜肴丰盛,孩子们在池塘边泼水戏,在儿童乐园尽情玩。这方方面面真切地展示了纯真的童心所感受到的现代生活的优越性。
最后,我选出十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贴于黑板上,用红粉笔于其周围勾勒出我国版图轮廓,然后对学生说:“我们这个城市和全国其他城市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国少年儿童都是幸福的一代,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地生活。这块养育我们的土地,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此时“祖国”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此具体地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自然而然地从内心迸发而出。
结束语:总之,在德育工作中,我坚持从身边事着手,在学生积累情感体验的同时,引导他们的认识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小培养学生爱父母、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的真挚朴素的情感,在学生心灵的琴弦上弹响亲切而又醇厚的爱的乐曲。并且,只有持之以恒,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吴清斗.良好的习惯要从身边小事养成[J].吉林教育:综合,2014(7S):88.
[2]汤凤元.小学生养成教育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84-84.
[3]谢永春.刍议小学生养成教育"四结合"[J].上海教育科研,2009,000(002):30-30.
[4]陈卫东.为孩子铺设成功的轨道——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000(011):12-14.
[5]马正清.如何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读与写(上,下旬),2015,012(022):375.
[6]王洪艳,王秀辉.怎样进行小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2017.
[7]洛桑强巴.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00(022):12-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