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江口县桃映初级中学
摘要:善于利用有趣的课程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选择合适的表达式设法。有意识地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知识要领。使学生了解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价值等等。探究性活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出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们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来初步了解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概念,促使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上来。让学生按照规定自主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因材施教 目标设置 精心设计 归纳思维 高效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生动有趣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善于利用有趣的课程问题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以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中小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湘教版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教学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讲解归纳出已知三点坐标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掌握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组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已知条件的特点,灵活选择二次函数的三种形式,合适地设置函数解析式,可使计算过程简便。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选择合适的表达式设法。比如教学二次函数这一内容时,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学过的内容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加以说明。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譬如求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1)y=6x-4; (2)y=--5x2; (3)y=3/7x-1; (4) 。
((1)y=14;(2)y=-45;(3)y=3/20;(4)y=0。)。
小结: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如要有意识地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和仿照例题自编题目;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对于是否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安排和灵活处理。通过对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价值等等。探究性活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出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概念,学生感受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与生活有着的密切联系。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意识到对于每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凭经验设计,还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
在教学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案例及故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们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来初步了解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回答相关的课程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上来。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学生进行课程问题的探讨,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课程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设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数学属于一门研究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除了让学生研究课程问题之外,还需要设置一些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照规定自主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根据数学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掌握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某一课程问题展开深入地研究,从而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对构建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王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9):24-26.
[3][10]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如炎.培养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与实验[J].数学教育学报,2002,(1):99-102.
[5]陈勃,沈继亮.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