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德育教育很可能会出现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扭曲的现象,从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对现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道德品质情况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这样一来可以使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更加理想。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有效规范学生行为,同时也培养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品德素养。基于此,本文也尝试对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德育 价值取向 实践路径
初中德育价值取向探究
德育工作的哲学基础
对于德育教育来说,是基于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社会的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过来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都刚刚形成,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外部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自身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意识会更加具体,主要包括同伴关系、家庭关系以及校园师生关系等等,因此,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该注意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入手,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保证德育控制工作质量
德育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关系到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的开展,教师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就初中德育教育来说,其中的德育控制主要是指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这就需要教师对初中生现阶段的心理特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社会意识刚刚形成,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但由于生活经验较为有限,再加上对很多事物的理解以及判断较为片面,会使其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对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要对传统单一式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定优化,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出控制职能,即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德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重构德育教育工作价值取向
对于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在正式展开之前,教师应该注意对德育教育工作价值取向进行明确,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的实践路径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主要沿着哲学基础、方法基础、现实基础的方向来对其价值取向进行确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更加理想。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也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来使教师对学生现阶段失范问题存在的情况有深入了解。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家长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动态,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道德品质提升。
(二)以生动的案例作为基础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从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案例的选择以及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选择的时候,应该注意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生动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模式得到有效优化。例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开展,如:“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为你做的哪一件事使得你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却?”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很快进入到了思考状态中,然后学生可以相互分享感动的瞬间,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从身边的点滴故事感知母亲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清晰的意识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通过这种案例引导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德育课堂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带动。
(三)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相应案例,并且要保证案例的代表性以及典型性,这就需要将社会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并且要保证这一案例的选择与现阶段初中生自身的心理状态以及接受能力相符合。教师在针对中学生这一团体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正能量的先进事迹,例如,可以尝试结合《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及故事来展开德育教育,使得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来对这些人物的精神品格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受到了精神洗礼。
(四)结合学生心理状态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年龄在13~16岁左右,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体系尚不完善,以及思考模式相对固化。再加上现阶段的初中生生活经验较为有限,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都很片面,教师在对其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影响。教师要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充分了解,保证德育教学模式与其心理状态较为符合,这样才能起到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出现失范行为,教师应该注意适当保护学生隐私,利用课下与学生私聊、谈心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素养的引导教育,这样也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有具体了解,并且要对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现阶段德育素养的把握。此外,教师要注意重构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结合实际案例以及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德育教育,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有效培养以及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海群.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225-226. DOI:10.3969/j.issn.1673-9795.2014.14.196.
[2]代凯.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3):7-7. DOI:10.3969/j.issn.1674-697X(x).2015.03.180.
[3]周玉妃.建国以来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从集体到个体的转变[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4]包佳佳.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人物选取的价值取向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6. DOI:10.7666/d.Y3136427.
[5]孙婧,张蕴甜.新中国70年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基于7套人教版初中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