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社会福利中心 453006
【摘要】目的:分析回应式抚育模式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孤残儿童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身心发育情况及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身心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身心发育均明显得到提升,与护理前相比,数据差异有意义,P<0.05。且实验组在社会适应力、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上要更加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大多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仅发生1例不满意,满意度高达90%,而参照组满意度仅70%,P<0.05。结论:在孤残儿童护理中,应用回应式抚育模式的效果较为突出。能有效的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提高患儿满意度,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回应式抚育模式;孤残儿童;身心发育
孤残儿童即指失去亲人和自立能力的人,为社会特殊群体[1]。一般在智力、感官以及身体行为等方面与常人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孤残儿童约60W左右[2],虽然我国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及政策,且大多数患儿被收养在各地福利机构中。但在福利机构中,通常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由多名护理人员轮班照料[3]。虽然这个护理模式能满足患儿日常生活需要,但由于孤残儿童属于绝对弱势群体,若采用常规日常护理,则会导致身心发育更加缓慢,无法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而若想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育,解决患儿生理、心理等缺陷,则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护理模式,使其实现回归社会的愿望。基于此背景下,我院对回应式抚育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0年1月-2021年1月所收治的孤残儿童中,抽取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电脑流水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0例。其中参照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0岁,平均年龄为(7.51±1.23)岁;实验组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9岁,平均年龄为(7.48±1.32)岁。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日常护理等。实验组实施回应式抚育模式:(1)观察:选择一个恰当的位置,全身心关注患儿行为,包括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并倾听患儿的语言表达。通过观察收集患儿客观信息,以便解读患儿兴趣及需求。(2)解读:对收集的客观信息进行分析,站在患儿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患儿当下的需求及兴趣。(3)回应:在观察与解读患儿试图传达的信息后,首先需要向患儿确认解读,通过询问、描述等方式尝试与患儿交流,确认患儿兴趣。其次给予恰当的支持,在认同儿童兴趣,理解患儿思维的基础上,帮助患儿拓展思考范围,如建立或示范新玩法、求助同伴以及增加新材料等。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支持你的探索,满足你的需求”观念。在提供恰当的支持后,适时退出,再次观察,并重复以上步骤。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身心发育情况[4-5](社会适应力、运动发育、语言发育)及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用 (X±S)表示,使用X2/t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身心发育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身心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身心发育均明显得到提升,与护理前相比,数据差异有意义(P<0.05)。且实验组在社会适应力、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上要更加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身心发育情况对比 (X±S,分)
组别 | 例数 | 社会适应力 | 运动发育 | 语言发育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参照组 | 20 | 7.25±2.32 | 8.89±1.21 | 25.21±3.25 | 30.24±3.89 | 30.14±3.25 | 36.21±3.25 |
实验组 | 20 | 7.19±2.14 | 9.15±2.34 | 25.14±3.14 | 35.31±3.78 | 30.22±3.78 | 43.31±3.25 |
t值 | | 0.692 | 4.559 | 1.309 | 5.258 | 1.194 | 4.244 |
P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两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对比
实验组大多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仅发生1例不满意,满意度高达95%,而参照组满意度仅70%(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对比
组别 | 例数 | 十分满意 | 较为满意 | 一般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n(%) |
参照组 | 20 | 5 | 4 | 5 | 6 | 14(70.0) |
实验组 | 20 | 11 | 5 | 3 | 1 | 19(95.0) |
X2值 | | | | | | 5.390 |
P值 | | | | | | <0.05 |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身心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身心发育均明显得到提升,与护理前相比,数据差异有意义,P<0.05。且实验组在社会适应力、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上要更加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大多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仅发生1例不满意,满意度高达95%,而参照组满意度仅70%,P<0.05。说明了回应式抚育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回应式抚育模式是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旨在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全面发育,包括社交、情感、认知等方面,为后期孤残儿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回应式抚育模式即指识别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并做出快速而恰当的回应。并要求关注儿童的个体需求,以促进儿童发展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
综上所述,在孤残儿童护理中,应用回应式抚育模式的效果较为突出。能有效的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提高患儿满意度,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惠涓.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1.
[2]樊丽芬.特殊教育中孤残儿童语言沟通能力提升策略初探[J].智力,2021(10):9-10.
[3]张群.心理护理在孤残儿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4):194-196.
[4]李红梅.如何促进福利院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J].幸福家庭,2020(18):101-102.
[5]李晓微.福利院孤残儿童的情感教育与护理管理策略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7):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