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阳学院 浙江杭州 311400
摘要:声乐是五年制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体系的必修课,中职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真声白、假声虚、音域窄、声音杂等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学实践证明,从“‘转音’的准备练习”、“‘转音’的练唱方法”、“‘转音’的演唱技巧”和“‘转音’的调和运用”四个方面进行声乐教学,则能有效地解决声乐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达成声乐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约德尔唱法;转音
声乐是五年制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为“学前教育”)音乐技能课程中的必修课。根据教学大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歌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歌曲内涵,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提高歌唱的能力和表现力。而利用约德尔“转音”进行声乐教学则能有效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一、提出约德尔“转音”教学的背景
在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演唱存在着音域不够用、声区不统一、音色不好听等问题,究其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学情因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大都是初中毕业女生,她们刚刚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青春期”、嗓音的“变声期”和歌唱的“冷淡期,从音乐欣赏课过渡到实践性较强的声乐技能课,难度偏大;二是教师观念,教师忽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堂形式的区别,专业院校一般采用“一对一”师徒模式,将选拔出来具有较好音乐素养的高中生培养成专业的歌唱演员和声乐工作者,而学前教育则是以集体课和小组课型的组织形式将基础薄弱的初中生培养成幼儿园教师;三是教学手段,教师普遍采用从“中低声区——过渡声区——高声区”的单向发展思维,此方式枯燥、难懂、难学,学生对整体的声乐知识框架和阶段性学习目标认识不清。
针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采用约德尔唱法中的“转音点”(以下称:转音)进行声乐教学,从“转音”技巧入手,探索出一套有趣高效、易懂易学、更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方法。
二、实施约德尔“转音”教学的策略
约德尔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其唱腔的最大特点是采用窄母音(i/u),在大跳音程关系中通过“转音”技巧,实现真、假声的快速转换。歌唱中既有对比明显的真假声音色,又有统一流畅的音乐线条,给人独特的音乐感受。转音在声乐中的解释是:真声转假声、口音转鼻音和连音转音。转音是约德尔唱法核心技巧,也是连接真假声的“桥梁”。实践证明,它能有效的平衡和优化两端的真假声,让真声圆润甜、假声松通透,最后通过调和真假比例,逐步实现混声的教学目的。
用转音技巧作为歌唱的艺术表现,在我国戏曲、民歌和通俗歌曲里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戏曲老生大嗓即真声、青衣小嗓为假声,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以及通俗歌曲《卷珠帘》等等,但很少有人将其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实施约德尔“转音”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转音’的准备练习”、“‘转音’的练唱方法”、“‘转音’的演唱技巧”和“‘转音’的调和运用”。
(一)“转音”的准备练习
身体是歌唱的乐器,心灵是歌唱的灵魂,身心状态直接影响歌唱状态。因此,全身拉伸激活歌唱乐器、张嘴练习准备发声状态、打嘟练习平衡气声关系,让学生身心进入兴奋积极的状态不可或缺。
1.全身拉伸激活歌唱乐器。选取八段锦第一段“上手托天理三焦”和第六段“两手攀足固肾腰”,配合呼吸各做八次,具体参照“国家体育总局口令版”视频。前者伸展筋骨的同时进行胸廓的打开与压缩,有效的加快肺部的血液循环速度,能够较好的增加肺活量;后者通过牵拉人体肩部、腰部、下肢的大小肌群和筋膜,促进相关部位软组织血液循环,可达到松筋拔骨的目的。让学生精力充沛、心情愉悦,为接下来的转音做好身心准备。
2.张嘴练习准备发声状态。发声训练中,强调某些生理状态动作的练习,讲求新的歌唱姿式,这种作法能有效地加强发声器官动作与声音效果记忆之间有联系,使学生在歌唱中准确控制发声器官的动作,从而获得正确的歌唱状态。
图1 图2
张嘴练习准备发声的训练方法有三:一是教师让学生用食指侧面贴住喉头,中指、无名指、小指贴住并稳定下巴,面带微笑,在打哈欠的状态下主动抬头,打开牙关看天花板 (图1/图2);二是提示学生用食指感受喉头位置,用倒吸一口气的感觉使其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吸开喉咙的同时,软腭往头顶百会穴方向上抬;三是引导学生感受、记忆练习过程中喉咽腔通畅、咽壁拉伸、状态,课前做30次左右,做好发声机能准备。
3.打嘟练习平衡气声关系。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帕瓦罗蒂谈歌唱呼吸的奥秘是:“谁懂得呼吸的奥秘谁就懂得歌唱”。打嘟是通过吹气震动声带和双唇,发出一连串“嘟噜”的声音。它可以培养声音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同时又能锻炼隔肌的控制力,平衡气声关系。从距离最近的二度音程(谱例1)入手,逐步过渡到三度音程和五度音程的练习。
谱例1.二度音程
打嘟练习平衡气声关系的训练方法有三:一是引导学生抬起笑肌和软腭,吸开喉咙、拉伸咽壁,舌头放松轻抵下齿,始终保持兴奋且富有表现欲望的精神状态;二是让学生左右手食指轻轻抵住脸部“酒窝”部位,想象气息和声音集中在上唇“人中穴”,轻声往前唱,眼睛随着声音的方向远望;三是每小结换气,换气时身体放松,想像气息直抵脚后跟,同时保持第一步的状态。
(二)“转音”的练唱方法
练唱方法是约德尔“转音”的重点,也是难点。约德尔“转音”的练唱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约德尔音程中构唱转音、约德尔旋律中练习转音和约德尔歌曲里巩固转音。
1.约德尔音程中构唱转音。教师约德尔旋律中选择大跳音程关系(六度或八度)和母音,让学生依次做单向和双向转音构唱(谱例2/谱例3),半音上下在不同调上练唱。
谱例2.单向转音 (大六度/纯八度) 谱例3.双向转音(大六度/纯八度)
约德尔音程中构唱转音训练方法(以谱例3为例双向转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引导学生保持身体舒展、心情愉快,眼睛平视远眺,抬笑肌、扬眉毛,找到上文“张嘴练习”的状态 ;二是让学生在打哈欠的状态下用真声唱第一个音(le),顺势轻巧地用假声唱“yi”,让最后一个音(i/yo)回到真声;三是让学生在从“真声—(转音)—假声—(转音)—真声”的过程中保持“一个点、一条线”平滑过渡,要求真声圆润、转音灵巧、假声通透。
2.约德尔旋律中练习转音。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约德尔歌曲片段,在不同的母音、不同调性上反复磨合转音技巧。如谱例4,笔者用具有约德尔特点的母音代替歌词,亦可将谱例5做类似的调整。
谱例4.约德尔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主旋律
谱例5.约德尔歌曲《黄昏放牛》主旋律
3.约德尔歌曲里巩固转音。从“音程(乐汇)——旋律(乐句)——歌曲 (乐段)”为途径的延伸和发展,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原则。学生在巩固转音技巧的同时体验约德尔音乐的风格。此阶段的教学需要注意的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学生喜爱的作品,以便于学生身心和
角色的投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约德尔风格歌曲的编创,提升合作学习和创造能力。如可将《踏雪寻梅》第一乐句改编为:
谱例6
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曲调的调性。如《孤独的牧羊人》可唱F调或G调,音域宽的学生用A调。
第三,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约德尔音乐的魅力,用转音技巧服务于艺术表现,以艺术表现反哺转音技巧。如学习《黄昏放牛》约德尔唱段,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牧童在草原上身心放松、潇洒自在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聆听约德尔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如德国约德尔Franzl Lang代表作《Auf Und Auf Voll Lebenslust》等。在提高技能、表现艺术的同时,拓展音乐知识,增强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转音”的演唱技巧
真假声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听觉上对比强烈、易分辨,并在不同风格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在平时歌唱活动中经常模仿。当新知识与学生的旧知识发生作用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因此,笔者通过“转音”技巧,让学生在真假声听觉对比中感知真声,在松弛的“转音”状态下唱实真声。有了扎实的中低音区真声基础,才能更好地唱透假声,逐步获得高音。“转音”的灵活运演唱技巧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唱实“转音”、唱透“转音”和唱稳“转音”。
1.唱实“转音”——下方真声。唱实“转音”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唱实转音下方单音(谱例7.第一小节)。利用转音手段从真声(音高g1/母音le)——假声(e2/yi),再通过转音从假声(e2/yi)——真声(g1/i),引导学生体会后面的真声(g1/i)是从假声里面“落”下来的,即保持假声的位置和腔体兴奋度唱真声。半音上下在不同音高上进行练唱,最高音不超过g2。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撑和高位置,音色有“圆润甜”的听觉感受。
第二,唱好单音上方三度音阶(谱例7.)。联合谱例中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以“点——线”做上行三度音阶的拓展和巩固练习。音高上行,气息下叹。如感觉高音上不去,可在两个音之间加入快速的“转音”,像抖开一块布一样,“抖”一下声带,有利于喉部肌肉放松。总体上要求上下松弛、状态一致、音色统一,感觉上声音“一个点、一条线”。
谱例7.单音+上方三度音阶 谱例8.单音+下方三度音阶
第三,唱顺不同母音转换(谱例7第二行:le-yi-yo,yi-yo-yi)。此练习目的是练习闭口音“i”与开口音“O”的声音统一,要求母音转换时保持状态不动,让学生咬着牙齿或开小口进行练习,效果最佳。此技巧是笔者参加第三期“阎维文民族声乐大师班”所学,阎维文及其老师程志对此作了深度讲解,即通过“咬牙或开小口”保持腔体的“不动”达到母音转换音色一致的目的,在笔者自身练和课堂教学中皆得到良好的效果。
单音及下方三度练习(谱例8),与谱例7(单音+上方三度练习)方法相同。
2.唱透“转音”——上方假声。女高音找到了纯假声,高音就解决了百分之八十。练习要领与“唱实‘转音’下方真声”思路一致,在纯八度音程关系中运用“转音”技巧找到纯假声,先站稳一个音,再做二度、三度音阶练习(谱例9)。在音阶上行时,喉咙吸开、转音点往下、喉头保持稳定,腔体保持吸着唱,不使蛮力。教师用手势和声音示范引导学生找到“脑后摘筋”的感觉,直到唱出“松通透”的纯假声。
谱例9.转音上方二度假声 转音上方三度假声
学习转音
唱实真声 唱透假声
调和混声
3.唱稳“转音”——优选作品。学以致用,技术运用于艺术表现是最终目的。在训练“唱实真声、唱透假声”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本阶段技术课题的教学作品加以训练。在歌曲风格上尽可能丰富,很多民族歌曲、通俗歌曲都具有真假声特点。如藏族风格歌曲《在那东山顶上》、电视剧《香蜜沉沉烬如霜》片尾曲《左手指月》。还有很多带有戏曲假声唱腔特点古风歌曲,如《赤伶》中“台下人走过不见就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的青衣唱腔与主歌部分的真声对比强烈。类似作品学生感兴趣,容易激发歌唱欲望。
为了教学需要,还可以将某些作品进行“再创作”,如京剧选段《卖水》)就是笔者在训练真假阶段的保留曲目。谱例10中的数板和演唱可以分别用真假声来演绎。 谱例10
部分艺术歌曲女声用真假声来演唱也是合理的,如舒伯特的《鳟鱼》(谱例11)第一句中“明亮的”可采用轻声唱真声,“小河里面”可利用转音唱假声,“有一条小鳟鱼”唱回真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真假声不留痕迹,也为今后学习混声做好准备。
谱例11
“转音”的调和运用
“转音”的调和运用既是“转音”的重要功能,又是“转音”教学的难点。混声也称混合声,是假声的一种,因为声带不振动的部分相对较少,音色介于真假声之间,是真假声混合后的声音。西方第一个提出“混声”这个词的是新意大利派的代表兰培尔蒂。其特点是音域宽广、音色统一和富有表现力。“转音”在调和真假声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假带真调混声、真假互换调混声和结合作品用混声。
1.以假带真调混声。以假带真调混声可通过“音程关系中构混声”和“音阶进行中调混声”两条途径进行。
音程关系中构混声(谱例12)。在八度音程关系中用转音技巧从真声转假声,再围绕转音通过“以假带真”的方式 ,分别往下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的混声构唱。教师用夸张的表情示范,引导学生感觉上保持假声咽壁立起来的状态,意识中用真声构唱下方音程,听觉上平顺无痕迹,即声音中不能再出现“转音”,发出真假相参的混声;
谱例12.
音阶进行中调混声(谱例13)。顺着上面的思路,从“点——线” 分别做三度、五度和八度音阶的真假混合声练习。此练声曲可采用两种练法:第一种通过转音技巧在c2上唱假声,然后以假带真用混声依次唱后面的音阶;第二种c2上瞬间、巧妙地进入混声,然后用混声连接混声依次往下唱。
谱例13.
2.真假互换调混声。从中声区开始,在“打哈欠”状态下用轻声做混声综合练习,在动态中不断调整真假声的比例,保持音色统一。根据音区的不同,混声的比例和音色也不同,中声区是半真半假的混声,高声区为偏假声的混声,低声区则是偏真声的混声。
谱例14
3.结合作品用混声。唱好不同音区的混声,可以演唱的曲目很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混声训练阶段,要根据专业特点,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巩固不同声区的混声演唱能力。例如:在没有学习混声之前,唱简易的幼儿歌曲可能是用纯真声甚至白声来演唱,到了训练混声阶段,要引导学生用偏真声的混声演唱,这种声音更具表现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中等难度、音域在e3以内的艺术歌曲时,可用半真半假的混声;学习音域偏高的作品,尤其是民族歌曲时,用偏假声的混声。即使是在同一首歌曲中,不同的音区有不同比例的混声。但在演唱的感觉上始终是在一个状态上完成的,听觉上音色是统一的。
三、实施约德尔“转音”教学的效果
笔者从事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十五年,针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借鉴约德尔真假声“转音”理论,从“‘转音’的准备练习”、“‘转音’的练唱方法”、“‘转音’的演唱技巧”和“‘转音’的调和运用”四个方面进行声乐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校教师运用“转音”进行声乐教学,觉得教学思路清晰明朗、教学手段简单有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在学习和借鉴转音技术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主动揣摩和思考声音状态,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音色,不仅养成了自然松弛的歌唱习惯,更养成了主动建构和探索的学习品质。运用约德尔“转音”理论进行声乐教学,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创新,因而难免有不少缺陷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何运用约德尔“转音”理论进行声乐教学,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以歌曲特点、艺术表现的角度为出发点去构建声音技术,这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黄宗贤, 叶姿含. 臻于至美 得于弦外*——论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在流行音乐研究中的共通与不足[J] .艺术百家, 2016, 第32卷(2):104-107:113.106
[2]洪杰, 韦庆波. 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和体质调节作用的研究[J].运动. 2017, (23):49-50:50
[3]路瑜. 歌唱发声训练中若干“生理动作”的运用[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第17卷(1):127-130:127
渠改萍.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评述及启示[J].太原大学学报,200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