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户外运动性区域的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7
/ 2

大班户外运动性区域的实施策略

倪煌娅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312300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幼儿期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而运动则成为他们锻炼身体的客观需要,以实现其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平衡。但是在实际的户外运动中,存在着“概念混淆导致运动量不足,材料随意导致挑战性缺失,指导不当导致发展性单一”等问题,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我园在开展户外体能运动的几点可取的做法:1.创设有挑战的环境,激发幼儿运动潜能;2.调控材料投放方式,投放多样运动材料;3. 洞察幼儿运动情况,提升幼儿运动水平。

关键词:大班运动性区域策略

活教育中明确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其中有一条就提到了“要有健全的身体”。《纲要》也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一、“动”而缺“策”——我们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所以,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是幼教工作者的职责和肩负的重任。但是,在实际的户外体能运动区域活动开展中却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概念混淆,导致运动量不足

在户外运动性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其概念模糊,有些在以游戏形式开展,过分关注游戏性,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在运动量上严重不足。

2.材料随意,导致挑战性缺失

投放材料是否丰富?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否能激发幼儿兴趣?是否与幼儿的运动能

力相匹配?这些都是幼儿能否积极参与运动,持续投入锻炼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材料投放方面存在着:没有情境性、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孩子的挑战欲望等问题。

3.指导不当,导致发展性单一

大部分教师的户外运动活动只关注运动体锻功能,忽略对幼儿全面的教育影响作用。

为此,笔者大胆尝试,在运动核心经验的引领下,积极创设有意义的运动环境,投放多层次的运动材料并进行有效、适宜的指导评价,以探究大班户外运动性区域活动开展。

二、“境”而成“效”——我们的策略

陈鹤琴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也尝试在户外运动性区域中进行探究。

1.创设有意义的环境,激发幼儿运动潜能

环境是幼儿的第二任老师,我们在创设户外运动环境时,努力做到让环境说让环境指引幼儿。所以我们在环境的创设上做了以下改变和调整。

情景化

在情境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户外运动性区域情境的创编可以情境的依托点不同作为分类的依

据,梳理出适合体能活动的五种情境模式,故事情境式、角色情境式、自然情境式、动作情境式、社会情境式。

生活化。运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将运动与幼儿的实际活相联系,从生活中索取材料,为幼儿再现各种丰富的生活场景。

生态式。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创设了“石头吧”、“快乐水吧”、“沙池吧”、“泥巴园”等区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生态材料。

2.调控材料投放方式,投放多样运动材料

运动中,材料的投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而且材料的投放是幼儿开展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主要因素,它不仅是运动目标的具体体现,而是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环境互动的中介。适宜、开放、满足幼儿需求的材料,能有效支持运动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

1)材料投放多变性

我们尝试让游戏材料凸显多变性,在各游戏区投放大量用于幼儿运动活动的低结构材料。

在投放低结构材料时,不仅丰富了游戏的内容,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同时提高了运动的多元性,提高走、跑、跳、平衡等运动能力。

2)材料投放层次性

每个孩子在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应根据这些差异,有意识地投放不同的运动材料。

3)材料投放挑战性

体育运动中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材料,不但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更能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品质。

3.洞察幼儿运动情况,提升幼儿运动水平

1)户外运动中教师做好观察者

在户外运动中,教师是幼儿运动的观察者,教学根植于观察,观察是教师支持幼儿运动发展所需最基本的技能。在户外体能运动中时,老师就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指挥者,而是观察者,要仔细观察体能运动中幼儿的发展。教师的观察是了解幼儿、读懂幼儿行为、支持幼儿运动的前提。

2)户外运动中教师做好支持者

运动时,幼儿往往会根据材料,假想生成各种各样有趣的运动活动。笔者善于捕捉幼儿释放出来的信号,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调动幼儿运动的积极主动性,拓展有价值的运动内容。

3)户外运动中教师做

指导者

教师并不能光坐着看幼儿,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有运动的兴趣。教师在观察评估幼儿发展的同时,也要计划应提供哪些材料以支持孩子在运动中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都有跟踪孩子的记录本和照相机,把他们在运动时的特别表现和典型之处加以抓拍;在活动结束时,返回教室开展视频或照片回放,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或分享同伴的成功办法。

三、实践成效

经过实践的研究,户外运动区域的开展产生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为给幼儿带来了三个转变。

由“被动锻炼”向“主动锻炼”转变

在户外运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运动技能也有很大的提升。

由“单一技能”向“全面发展”转变

遵循“以幼儿为本”的课程意识,使幼儿处在自主、开放的环境中,同时,也为合作交往能

力、自主能力、想象力、自我保护能力、竞争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体弱娃娃”向“健康宝宝”转变

经过研究,前后对比,我们发现凯凯原先经常因病请假或经常咳嗽感冒,现在生病率明显下降,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提升。

四、后续思考

在开展大班户外体能运动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更自信、勇敢,聪明,不止四肢发达,头脑也不简单。当然,随着《指南》精神的不断落实,户外运动性区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地方。如教师介入的有效性,在活动中我们看到:老师会都观察,她能及时拍下孩子们活动的影象资料,引导孩子们一起观察讨论,不断地调整,丰富运动情景,但在孩子的实际运动中我们该如何介入如何更好的指导幼儿,从而推动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

[2] 刘倩.《学前儿童运动的核心经验》.2017年

[3] 郑艺.《运动、快乐、健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4] 葛小芬.《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初探》.2015年 

[5]王彬.开展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北方网,2010年

[6]杨金凤.运动中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