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合”之根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2
/ 2

“准”——“合”之根本

戴娟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七中学 浙江 金华 322200

【摘要】合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并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本文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从“听觉和声音控制力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寻求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合唱水平。

【关键词 合唱教学 音准训练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合唱教学是这样描述的:“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初中音乐教材每单元的歌唱教学中几乎都涉及到了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内容,对初中生多声部音乐的演唱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怎样排除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不利因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合唱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节奏、音色方面的训练外,更要注重的是音准的训练。学生音唱不准主要是对准确音高的心里感知能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不够强。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我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注重对学生听觉的培养

1.会聆听。杨鸿年教授认为要培养孩子们先有声音的想象,养成准备好后再唱歌的良好习惯。可见,学生未建立正确声音概念之前,“多听”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1)单音的训练。

从单音开始,学生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黑板上的单音,(可以三个一组、五个一组不等)。几遍后,教师在学生唱的同时,弹奏与之唱的不一样的单音,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弹奏的音,即学生在唱着黑板上的音的同时,用手势准确表示出钢琴上的音,并且保持到钢琴的音消失为止。在这个保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和声的音响和色彩。

还可以是学生通过教师所唱的单音,找到黑板上的单音音高,并大胆地在手势中唱出。如:教师在手势中唱“6”,一直保持,学生在“6”的音高中,马上找到“2”的音高,在手势中准确地唱出保持,同时用心聆听音响色彩。

(2)音程和弦的听辨。

如,教师弹奏相差八度或三度的不同音高,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以手势在空中的位置表示出它们的音高差别。做这个练习时,要从距离大的音程逐渐过度到距离小的音程。

又如,由两三个音级组成的旋律,学生可以边聆听边以手势在空中运动以表示旋律的轮廓。

再如,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根音,一组唱冠音,几个声部先后进入或同时唱出。

(3)乐句或乐段的听辨。

教师左右手同时奏出合唱中的一个乐段,要求学生完全安静下来,经仔细听辨找到自己的旋律并能流畅地演唱时,他们会兴奋不已,其次教师可在琴上奏出一个乐句,要求学生听辨后唱出,然后根据平行三度的关系配唱低声部。由于有前面的练习做基础,学生自然能流畅地唱出。将高声部做“旋律接龙”的听唱游戏,低声部也可以一人一句进行配唱,然后再将学生创作出来的旋律集中进行两声部的合成练习,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音准能力。

2.会比较。将同伴的声音和准确的声音进行比较,将自己的声音和准确的声音进行比较,得出差异——高了还是低了。

3.会评价。在模唱时,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评价——高了还是低了,还差多少等等,这个评价相当重要:可以激发学生听辨的能动力、提高学生听辨的准确度、让学生彼此激励等。所以,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急于评判,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比较。比如,我在抽查个别同学模唱时,就让其他学生评价,觉得模唱的音和琴上的音高一致的,送上掌声鼓励。

4.会调整。个体歌唱时,听辨出自己的音高不对,会努力往准确的音高去靠,直到和准确的音高相一致;全班歌唱时,假如听到自己的声音“冒”在外面,马上会做音量上的调整,假如听到音高不对时,也会做相应的调整。

二、注重合唱时声音控制力的培养

1、发声训练

在音准和音域方面,以学生唱准自然音域的音为主要目的,并适当扩展其歌唱音域。在发声状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气息通畅、喉头稳定、声音保持高位置等,不能过分夸张发声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唱起来轻松自如、自然亲切即可。对于变声期学生的发声训练,要以轻声发声、以通畅的歌唱气息为主,正确的咬字状态,寻求漂亮圆润的音色和良好的音乐感觉。运用气息支持歌唱,通过有节制的歌唱发音不断调节和适应新的嗓音状态,并促进发声器官的正常发音。

2、视唱训练

我在选练习曲的时候,由刚开始的单声部视唱练习为主,再逐步加入二声部视唱练习,练习曲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练习的情绪。学生练习两到三遍能基本掌握时,他们就学得比较开心,兴趣也高了;当一首曲子唱上四五遍还未能掌握,他们就开始显得浮躁、不耐烦。所以,只有学生有了兴趣,积极地参与,训练效果才会更好。

3、简单合唱曲的练习

(1) 高位置朗诵法。

这是一种歌唱的朗诵,能对歌唱起到帮助作用,每个字都到位的说比唱还累。对歌唱的负面影响有“开口太小、发音位置太前、软腭怠惰、动作太多、因为不翘舌所以下腭紧张”,而这些负面因素都会影响音准,我们可以通过“说”来攻克它们。高位置朗读时,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必须准确、到位地做好。如在歌曲《雪绒花》的教学中,“雪绒花”的“花”字学生的声音位置容易偏低,所以通过反复朗诵,并进行位置高低的声音进行对比,学生也就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要领。除此之外,朗读时还可以把每句的情感、情景与音色等要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生动合唱服务。

(2)哼鸣法与反馈法。

通过哼鸣与反馈,加强学生对多声部的协调能力。学生在单独演唱自己的声部时往往问题不大,一旦加入其他声部,便显得顾此失彼,为了不使自己的声部被其他声部所左右,便出现扯着嗓子喊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哼鸣法和反馈法进行指导:当一个声部演唱歌曲时,其他声部跟着节奏用“m”或“a”进行哼唱,如此轮流进行。当对自己声部的旋律音准有信心时再放出声音来合唱,接下来,我把这种结果用录音机录下来,反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3)弱声唱法。

弱声唱能够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容易找到高音共鸣,能够保持声音色彩的集中,能够让喉部肌肉群放松等。但是弱声唱不是轻声唱,杨鸿年教授认为弱声唱前提必须有积极地歌唱状态,学生应该自然地调整共鸣器官和声带的适度张力,保持软口盖提起和微张鼻孔打喷嚏一样的感觉;还必须有一定的气息支持。为了让学生进行正确地弱声唱,坚持用P或PP的力度进行,让学生找到自己“说话”的自然声音。当学生能够找到“高音点”后,进行分声部给音高练习,让学生边弱声唱边聆听别的声部,体验声部之间的平衡、协调。到后期,让学生通过渐强、渐弱的音量变化体验气息的支撑感和找到准确的歌唱位置。

(4) 手势引导法。

音乐教师的手势要能表达各种音乐要素,此时的手势表达什么,要视此时你为了传递什么信息,因此教师的手势一定要非常清晰地表达意思。通过手势对学生进行音高、提醒和帮助。

以上做法中,要始终坚持音准为生动歌唱服务,坚持每位学生的音准能力都会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提高。因此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单独歌唱,持之以恒。

通过这些年的合唱教学,我感到面对不同学生的演唱,面对声部之间地磨合,每一次训练都会有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寻找符合音乐特征和学生实际的有效方法。只有不断探索、不断研究,逐渐积累,才能提高合唱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鸿年,《合唱训练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