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如何讲好“校园版”中国故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8
/ 2

新语境下如何讲好“ 校园版” 中国故事

·黄春梅 ·

三峡日报社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新高考、“双减”、校外培训全面整治、“5+2”课后服务模式……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新一轮改革正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具体落实到教育战线,落地到各个学校,就是要讲好校园故事,传播校园好声音,让社会更好地了解教育、了解学校。在新时代新语境下,如何讲好校园版的中国故事,是摆在媒体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这些年从事教育报道的体会,笔者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是善讲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战线,线长面广,要搞好教育新闻报道,不沉下心来深耕教育不行,不熟悉教育政策措施就抓不住重点,不把握教育发展大势就会引导无力,不创新教育报道方式就会“自写自看、自话自说”。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流媒体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教育的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鼓与呼。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入手,加强政策解读、校园互动、典型塑造、舆论监督。

一流的学校,都是善讲校园故事的学校;一流的老师,都是善讲故事的高手。教育跑线记者,要成为挖掘校园故事的行家,并善于通过笔头、镜头向社会和公众讲述“校园版”的中国好故事。

善讲有三个方面。一要主动发声。及时宣传教育动态、解读最新政策,让社会和公众知道教育部门正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还要做些什么,争取社会和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比如,招生季把各地招生政策讲明讲透。二要把握时机。讲好校园故事,要把握好时度效。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三要创新创意。学校工作不同于社会工作,规律性复制性比较强。既使年年“唱同一首歌”,也要唱出新味道新境界。要讲学校的新故事,讲有创意的故事,讲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故事,让人爱听爱看。

二是讲好

讲校园故事,要有好的形式、好的内容,讲得引人入胜,让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久久不忘。讲好校园故事,主要有三个方面:

展示最美校园。罗丹说,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校园美有两层意思:一是环境之美,主要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层面。春秋季开学前夕,报道各地校园变化,新建改扩建情况,展示新校园新面貌。开学后展示学校透明食堂、笑脸墙、最美厕所等。二是特色之美。挖掘各地校园特色,如书香校园、诗香校园、创客校园、智慧校园、生态校园,等等。有些校园特色是年年都会热捧的题材。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节、三峡大学的桃花节等。桃花年年开,各地都有,为什么三峡大学的桃花能上新闻联播呢?关键在于,记者有一双慧眼,能敏锐地发现这一美景的新闻价值。只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询问、追问的过程中,你就能发现美、探究美、挖掘出美好背后的故事。

推介最美师生。一个典型一面旗,一群典型活全局。这些年来,全国各大媒体先后报道了宜昌籍扎根乡村的当阳教师郑琦(“全国道德模范”)、网络助学典型刘发英(十八大党代表)、“心灵信使”曾朝平;全国最美中学生罗清芸、“生态小公民”秦一文、好家风传承典型高嘉懿等一批最美的宜昌师生典型。挖掘重大典型,特别考验一家媒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准,也决定着一个单位宣传工作的质量和高度,是高原上的“高峰”。新闻是发现的艺术。记者经常在校园里转,要善于从校方那里识别和发现重大典型,一是要紧贴时代精神、时代价值,二是要有现实针对性,社会急缺什么我们就呼唤什么。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一批优秀师生。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宣传他们身上的美。通过选树重大典型,让他们成为教育战线的闪亮名片、社会的道德标杆。

弘扬最美精神。教育报道,要重在弘道。看一所学校看校长,主要看校长的治校思想。要对学校故事进行挖掘与整理,弘扬和传承学校精神。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一辈子扎根云南贫困山区,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大学梦。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这就是教育界的最美精神。作为教育记者,平时只要多留心,多挖掘,就可以找到体现学校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三是传好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一要搭好“台”,二要提高“能”,三要化解“急”。

搭好“台”。中央要求弘扬中华传统节日,各级学校都在行动,媒体应开设相应专栏专题,充分挖掘本土各校重大活动和重要赛事的精彩叙事,充分彰显中华传统节日在文化上的新颖呈现,让校园故事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让学校声名远播。社会呼唤大国工匠,全媒记者走进职校,关注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

提高“能”。全媒体时代,要全媒体表达,全媒体传播。不同载体话语表达方式不同,比如报纸讲究庄重严肃,电视讲究直观生动,微信讲究轻松活泼等。新媒体大数据时代,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种,文字、图片、视频、海报、H5、Vlog……好故事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爆款”,把学校、校长、老师或者学生一夜之间捧成“网红”。比如,宜昌“扶车少年”宁希澄因一段9秒的视频迅速火遍网络,被央视新闻频道报道,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博点赞。

化解“急”。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历来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地带和敏感地带。2019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引发极大关注,成为全国两会热点。2021年5月一名学生坠楼将成都49中推入舆论漩涡。捂盖子、置之不理都不是办法。面对舆情,主流媒体不能失声失语,要抓住“黄金24小时”应对法则,及时披露更多事实,主动回应,避免由个体事件酿成严重舆情事件。当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的期待更多,关注度更高,要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新形式,奏响讲好“校园版”中国故事的交响乐。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 三峡日报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