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0
/ 3

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吴元 尚晓玲 通讯作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省 长春市 130000

摘要:近年来,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已逐渐成为冠心病常见的分型之一。随着众位中医学者对该分型的深入研究,现已分析总结出了不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分析中医学对该分型的研究概况,现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法做出总结,以指导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临床治疗。

关键词:气虚血瘀证;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

冠心病是当今社会的多发病与常见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高,主要由劳累、情绪激动、暴食、受寒等诱因引起。西医治疗[1]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心室率、调脂稳斑等为主,且长期的西药治疗易发生凝血功能差、心率过慢、耐药性等不良反应。中医学对冠心病早有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心痹者,脉不通”的描述,并在数千年实践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2],“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中老年人多肾气已虚,其推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而机体内血行迟缓,必成聚湿生痰,瘀而不通之势,因此气虚血瘀是临床常见证型。

现代中医学者于作盈3]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关键是气虚血瘀,其病变部位在于心,在此基础上,还可兼挟痰浊、阴虚、气郁等,但究其产生之根本,仍是气虚血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刘红旭教授4-5]基于冠心病的病机与证素特点,受启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冲丸的益气破血之法治疗“一切脏腑髒瘕”,提出以益气逐瘀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观点,并以黄芪-水蛭为益气逐瘀法组方中的核心药对。

2.治疗方法

2.1内治法

2.1.1中药复方治疗

基于中医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深入研究治疗,众多名家结合自己多年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经验,逐渐形成多种效用经方。房松[6]等人对80 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麝香通心滴丸治疗的对照组和麝香通心滴丸联合宽心益气汤(血竭、降香 、菖蒲、川芎、赤芍、田三七、黄芪、党参、丹参)治疗的试验组,试验6周后得出:试验组有效率为 82.50%(33/40),对照组 60.00%(2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这表明宽心益气汤联合麝香通心滴丸在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功效理想。杜思达[7]将64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给予生活调护指导及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加用五参养心汤中药口服汤剂(黄芪、党参、川芎、当归、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沙参、太子参、玄参、炙甘草、桂枝)治疗的试验组,试验28天后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患者试验前后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及西雅图心绞痛问卷积分评价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五参养心汤中药口服汤剂具有很好的抗凝、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乔路敏,王辉[8]等在观察养心通络汤联合西医治疗及康复处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将纳入的7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西医治疗及康复处方( 口服药物、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康复运动、支持性心理帮助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养心通络汤(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白术、川芎、丹参、莪术、地龙、瓜蒌、法半夏、炙甘草),疗程均为8周。主要以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左室射血分数( LVEF) 、6min步行试验距离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疗效、LVEF提高、6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养心通络汤可在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的同事,也能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说明其在心脏康复的疗效上优于单纯的西医康复。吴春燕,梁恒勇[9]等选取10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消瘀汤(黄芪、丹参、党参、麦冬、桑白皮、葶苈子、桂枝、川芎、檀香、黄精、三棱、莪术、炙甘草)治疗。以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ET明显低于治疗前,NO、LVEF、SV、CI 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ET 明显低于对照组,NO、LVEF、SV、CI 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益气消瘀汤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贾淑红,王燕丽

[10]等选取116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实验组5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心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桃仁、桂枝、元胡、郁金、细辛、地龙、娑罗子、白芍、炒酸枣仁、玫瑰花),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心肌缺血参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血液流变学参数、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缺血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缺血总负荷均低于对照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 05)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 5% ( 51 /57) 比 71. 4% ( 40 /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 867,P = 0. 015) 。实验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 0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 8% ( 9 /57) 比 19. 6% ( 11 /56) ]( χ2= 0. 288,P = 0. 592) 。由此可见,益心方在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同时也可降低血黏度。

2.1.2中成药治疗

相比较中药汤剂,现代人更多的选择携带方便的中成药,故而众多医家选择在保有疗效的基础上尝试做剂型上的改变。许禄华[11]等在观察丹芪散颗粒剂联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选取6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丹芪散颗粒剂口服,疗程为12周。以治疗前后善临床症状改情况及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踝肱指数(ABI)、肱踝脉搏波(PWV)、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1)的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情况、PWV、NO、ET-1上均优于对照组,在TC、LDL-C、ABI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丹芪散可以改善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PWV、NO、ET-1,但协同降脂的作用不明显。娄序笙[12]等在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基础常规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选取9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疗程为两个月,以临床疗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超敏 C 反应蛋白( hs-CRP) 、血脂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与单纯采用常规疗法相比,加用灯盏生脉胶囊可在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同时可调节血脂水平。童倩[13]等在观察皇龙益气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选取8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皇龙益气胶囊,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安慰剂。疗程为4周,以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疗效、安全性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皇龙益气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蔡江龙[14]等在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片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选取92例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晨起空腹口服,每次100 mg,每日1次;辛伐他汀片,睡前1h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脑心通胶囊口服,每次1.6 g,每日3次。疗程为8周,以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超敏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为观察指标。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脑心通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夏俊博,邵靖[15]等在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选取9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人。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芪苈强心胶囊。疗程为8周。以患者临床效果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为观察指标。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芪苈强心胶囊在安全有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2.2内外合治法

近年来,众多医家在守正的基础上也在创新,寻求外在干预对冠心病的影响。王贤良等在观察八段锦康复运动联合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选取稳定性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联合八段锦康复运动,对照组仅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疗程为 1个月;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心肺功能指标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八段锦康复运动联合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其心绞痛症状,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心肺功能。袁泉英,甘翔等在观察针灸联合舒胸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40例和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舒胸益气汤联合针灸治疗的试验组40例。以血流变指标、血脂水平以及临床疗效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针灸联合舒胸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石洪,熊尚全等在观察体外反搏联合四君子汤合丹参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选取气虚血瘀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60例和西药常规治疗加外反搏联合四君子汤合丹参饮治疗的试验组60例。疗程为35天。以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运动平板试验Duke 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SAQ) 积分的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体外反搏联合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在安全有效的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同时可以提高运动耐量。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可根据患者体质的个性化特点,运用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来抓准其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进行用药,且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干预疾病的特点,临床上可联合西药应用,协同增效,从而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生所认可。相信随着循证医学的手段在今后研究工作中的大力应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为冠心病患者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溥玮,卢健棋,黎炯彤,卢家辉,黄芮,许志亮.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3):2084-2086.

  2. 邓冬,赵慧辉,陈静,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及其症状分布特征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 7) : 1269-1271,1341.

  3. 郝毅.于作盈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撷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179

  4. 潘瑞萍,徐力,李宏艳.刘红旭教授益气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4( 12) : 1674 - 1676.

  5. 贾思涵,李享,刘红旭.刘红旭教授应用益气逐瘀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证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 21) : 3440 - 3442.

  6. 房松,解小成.宽心益气汤联合麝香通心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改善效果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20,6(12):122-124.

  7. 杜思达. 五参养心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0.

  8. 乔路敏,王辉,雷小宁,郑国宁,陈洁,徐婷.养心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效果评价[J].宁夏医学杂志,2021,43(03):278-281.

  9. 吴春燕,梁恒勇,罗洁,孙霞,韦美武,陈丹杰.益气消瘀汤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21):3666-3668.

[10]贾淑红,王燕丽,吴之煌,黄丽娟.益心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药,2021,16(02):175-178.

[11]许禄华,林丰夏,宋银枝,曾志聪,吴子君,邓斌,张维维,李亮,钟勇辉.丹芪散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网络药理学机制预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01):147-158.

[12]娄序笙,李平.灯盏生脉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12):45-49.

[13]童倩,黄建强.皇龙益气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双盲试验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4):229-231.

[14]蔡江龙,钟新林,杨立芳.脑心通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8):22-25.

[15]夏俊博,邵靖,郑薇薇,陈李扬,李宁. 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