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南县委党校 663300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阶级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力量。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的农民的确具有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节俭朴实等良好素质。
【关键字】:新型职业,农民,生存和发展
近几年,逐渐有学者把解决农民问题的立足点由农民被动接受帮助转变为让农民主动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是基于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决定的。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以赋予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多的能力,使之能够达到期望的生活方式。在这里,选择机会和能力都依靠于资源禀赋,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拥有状况。一个拥有较多的资本资源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经济自由和选择机会。同理,一个拥有更高能力的人,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经济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解决农民声讯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应该立足于提高其本身的能力,使其拥有更多的资本资源,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已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纷纷提出农民该提高何种能力才是最关键的。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比较,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相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观点,“现代职业素质”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强调农民要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依靠哪一种技能或素质来解决自身的竞争力问题。既然要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先来看看现阶段我国农民在生存和发展中究竟面临一些什么样的困境,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一、农民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一些学者关于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同时结合我自身的一些观察,我觉得我国农民现在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浓厚。由于几千年以来封建传统思想影响,加上居住地多为偏僻的深山或是相对封闭、分散的农村,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依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中存在有“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小农经济观。同时,一些“重男轻女”、封建陈规陋习,束缚了农民解放思想,制约了其开拓创新的精神。相当一部分人目光短浅,将自己的生存大事归结于“命运”或是“神定”,忽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和生活上都是安于传统操作模式,对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的塑造缺乏起码的信心和积极性。这种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直接制约了农民改造自身生存境地的能力。对于农民而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自然是不会去做的。
(二)是市场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传统的国家。农业上“靠天吃饭”的观念根深蒂固,农民都习惯了农村中简单的经济交换模式,只要满足日常生活就可以了,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创业冲动和进取精神。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对市场经济产生抵触情绪,不习惯也不乐意在市场上“优胜劣汰”;一些农民毫无产业化意识,依然自足于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耕作与收获,不清楚产业化所带来的低成本和高竞争力。这样固步自封,自然而然就会使自己与社会脱节,与市场脱节,无法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足。同时,更多的农民则是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法制观念淡薄,不懂的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或是忍辱负重,独自承受;或是以死抗争,诉诸武力,往往使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不论是缺乏市场意识还是法制观念不够,最终的结果都是在已经市场化的今天彻底散失竞争力,成为人人刀俎的“鱼肉”。
针对以上来两个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民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结合现在我国的具体惠农政策以及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我觉得应该以提高农民的“现代职业素质”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农民现代职业素质内容和特点
(一)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指通过一定途径让农民拥有一定的知识,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运用法律。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农民就没有办法具备科技素质和市场意识等其他方面的素质。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重要前提。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虽然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是属于观念意识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文化素质的提升来解决。近年来,随着参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越来越频繁,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农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为了自己能够独立进行经济活动,许多农民也开始学习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但是,总体而言,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的农民还是没有办法学好法、用好法、守好法。所以,提高文化素质的水平,可以直接让农民明白如何运用法律,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能够有较为清晰的正确指导自己社会行为的法律准则,为他们的经济活动保驾护航。从这个方面而言,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二)科技素质的培养
科技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让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劳动经验技术、生产技能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民学会并且使用最新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所以说科技素质是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主体部分,是发展和创新的部分,是农民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在农村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三)产业意识的培养
“产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让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能力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素质不够高等因素,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自给自足的小农业产出模式还能继续,但是从事扩大后的商业经营和工业管理能力很弱总体上而言还是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现在许多农民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由单一操作的个体转变为整体运作的决策者时,往往缺乏基本的市场经济的观念,不知道应该如何运作整个企业或是集团,造成血本无归的局面。因此,提高农民的产业意识,加强其经营管理的能力,有利于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竞争以及国际竞争,是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途径
提高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事实上很多,大的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小的方面有农民自觉的学习提高,等等。根据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内容具体而言呢,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大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直接培训
直接培训的方式很多,效果也是最明显的,因为可以把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直观的传达给农民。同时直接培训的效果也是覆盖最广的,对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提高加强的作用,有文化素质的教育和科技素质的教育两个方面。
文化素质教育是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备直接关系到这些任务能否完成。
科技素质教育就是要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充分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实用性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等。
在中国,想要彻底的改变一个阶级的生存境地和状况,单纯的依靠该阶级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所以根本途径之二就是政府的主导和扶持。
(二)政府主导
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导是提高农民职业素质的重要保障。
第一点,要出台完善的扶持农民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的农业投入机制。在税收政策方面,根据农民自身的具体条件和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对农民从事的农业、副业及其他行业给予税收上的减免政策。通过这两个方面,向农民提供融资能力方面的扶持,解决其存在的资本问题。
第二点,政府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提高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将中央对农民的扶持政策以及扶持资金贯彻落实。
第三点,要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相关机制和制度。要提高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网络程度化。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提高培训机构的竞争力。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动输出中介组织与乡镇成校联合组建培训机构,优化合作培训模式,做到“长时长效”的培训结果。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通过一定的优先享受贴息贷款或是优良品种等措施让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到技术革新中来,从而整体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要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管理制度。政府要加大管理监督力度,采取政府考核,基地管理,学员登记,项目申报,效果评价的“一体化”监督制度,确保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实处,防止流于形式。
(三)思政教育
当前,对农民进行思政教育,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由于起步晚,对象文化素质较低以及教育对象规模较大等。很多现行的针对农民的思政教育都是停留在临时性开展的阶段,这样教育行为不到位,教育效果不明显。结合自身所学的关于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学者对现行的农民的思政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我觉得开展对农民的思政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教育主体。明确教育主体即要明确教育主体的特点。农民阶级多为“自立门户”的小生产模式,没有确定的角固定的组织模式,这样就给思政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各县乡村的政府部门必须做好统计管理工作,及时的组织好思政教育培训。同时,“由于农民都是直接的生产者,他们更加看重实际的生产效率,所以应该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整个的技能培训过程中,而不是凌驾于实践之上的纯理论体系,这样农民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和收获到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效果。”
其次明确教育内容。由于主体的特殊性,针对农民的思政教育不仅要像普及全民思政教育一样,更应该考虑到农民阶级的实际需要和实际能力对教育内容进行取舍,尤其要加入一些针对性强的内容。宏观教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更本内容的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内容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看清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微观的针对部分,应该体现如何缩小城乡观念的差距,如何适应城市生活理念,如何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等等。
最后是改变教育环境。为农民的思政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行政性的制度和政策的改良是重要前提。各级政府必须着力于行政体制改革,如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继续缩小城乡差距等,一次调整整个城乡,营造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
以上就是提升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途径。那么为什么要提高农民的现代职业素质呢?因为提高农民的现代职业素质,不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不论是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提高农民现代职业素质的意义所在
首先,其宏观意义也就是对于社会与国家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我国新时代时期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在于发展生产,根本就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因此,提高农民的现代职业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其次,从微观上而言,提升农民的现代职业素质对农民个人以及整个农民阶级将会有深远影响和巨大的积极意义。
首先是保护了农民的基本权益,让农民受益。
一是从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出发让农民受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通过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受益。全面免征农业税,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当中,将会进一步深化落实农业税费改革,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三是加大对农民、农业的直接补贴力度,让农民受益。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种子补贴和化肥、柴油补贴等方式伴随着新农村改革刚刚开始,补贴数量和方式还在实验阶段。但是不管最终的数量和方式是什么,都会让农民充分感受到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通过提升农民的现代职业素质,必定能够发挥好农民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同时更好的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上、国民地位上都肯定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1] 刁慧颖. 《素质教育工程是提升农民工素质的有效途径》.[D]
[2] 顾农. 《怎样培养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D]
[3] 罗永忠 欧光耀. 《和谐城市视角下的农民工思想教育新论》.[D]
[4] 刘小毛. 《提高农民素质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D]
[5] 段雪梅. 《浅议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发展能力的提升》.[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