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花中学 成都 610046
【摘要】:家校社共育,顺应现实所需,推动教育变革;净化学习环境,拓展学习资源、打破校园学习边界,憧憬网络教学以优秀教师开展集中授课,学生享受个性化服务;网络服务于家校教育。拓宽个体发展的能力边界、知识边界、资源边界,让家、校、社生态共育环境尽量满足个体生命发展需求
【关键词】:拓展资源、家校社共育、开放度增大
学校为社区进行文化知识渗透,社区为适应发展对学校提出社会性教育需求;学校为社区提供理论学习快捷通道,社区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家、校、社生态共育拓展了个体学习边界,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换速度加快,信息内容覆盖面广,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室、家庭;社区的终生教育职能将凸显,它将成为个体的成长中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体验真实开放的社会。学校提供基础文化课程深度学习,家庭提供生活技能深入学习,社区提供社会技能的广泛参与和学习。学校采用多方式深耕知识学习,让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还探索发展学生人格教育,让个性化、差异化、广泛化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开放、终身、全面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家庭教育重个体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性教育,让学生学会保护身体、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获得遭遇挫折或困境时选择如何应对的生活技能;在广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中,构建学生未来的职业梦想和生活愿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区积极组织、协调来自于社会机构、专业化的公益组织、专门的科研院所、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社会机构,将它们整合为区域重要的优质的教育资源。虽然目前社区给人提供的社会技能学习资源还不充分,但通过学校和政府引领,逐渐会加大社区的终身教育职能的利用。在未来的教育中,整合社会机构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将更宽泛。
标准化、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和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模式已经发生转变。
疫情影响,互联网让学生突破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学生利用网络大数据在学生端学习,针对自己的欠缺和薄弱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在网络和老师进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精准推荐学生需求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增加学习的适应性、及时性、可供选择性和有效针对性。疫情期间,我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至少每周向全校学生家长推荐两次家庭教育直播讲座,让家长和家庭教育领域专家网上面对面开展家庭教育探讨,让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常态化。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网络直播授课的回放功能,开展回顾性学习,让学生和家长获得有可选择的学习机会。我校整合教育资源,借助网络组织全校学生和家长开展在线学习,教师在线主动对接学生家庭,促进家、校共建共育活动顺利进行。
了解学生和家长需求,补足社区教育空白,发展社区教育特色。
未来,希望联合社区开展学生和家长参与打卡学习,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生活习惯的调整和固化,有针对性的设计学生实践活动体验菜单,包括从未涉足但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也特别注重对兴趣、特长培养的实践体验活动的个体化定制,把更多时间留给个体去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打破城乡教育师资资源的不平,或缩小城市与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差距。
未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选择性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将网络教育资源进行重复性利用,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己选学,让学生成为更好的独特的自己。
学校、社区对网络学习资源有一定的管理和开发能力。
未来,学校和社区对家长应用网络平台教育孩子的能力进行培训,让家长具有对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监管力,让学生养成自我训练意识和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
政府引领,多元参与教育,共建共育。
学校 、家庭和社会共建共育,把网络学习、家居学习、学校学习、社区学习变成一体,建立终身学习模式。
2.未来的教师更多为学生提供答疑、技术支持、心灵沟通、情感支持功能。
学生学习更具有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多元化。未来学校功能可能是引领学生如何利用资源更有效的开展学习。教师利用网络大数据了解学生知识层面的优缺点,开展精准教学内容设计和开启网络智能辅导;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将协同完成个性化教育。学生选择和掌控自己所受的教育,关键是在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以及如何有效配置和规划自己的学习需求,这需要教师从知识型教学转化为育人型的教育角色。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把教师从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辅助学生完成心理建设、提升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体验感和幸福感,关注和提升学生有效应对困难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驱动力。同一班级同年龄段的孩子个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学习相同的知识,每个学生的有效接收度不同,大数据时代将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个性化教育。有的学生可以在课后针对疑难问题进行重复性学习,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的信息,及时改正错误;有的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学习资源,拓展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未来教育注重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把学生从知识记忆为主的培养方向,向有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能力培养方向转变。
4、学生的职业体验性教育在家庭和社区里完成。
目前学校老师教授必学的固定知识,点明考试的范围,而社会所提供的知识是变化的,广阔无限的。社会上的工作任务也可能是突变的,不可预料的,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能独立、冷静、果断处理问题;如果出差错,还需要有承担后果的能力和气魄,教给学生独立面对社会的基础技能和胆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生活画面的真实场景历练孩子的内心,培养学生的能力边界也随之扩大,教育无处不在。社区为周围孩子提供很好的学习、体验、实践场所,可以根据要求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初步的调研报告,让学生初步感知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环境中育人,有血有肉,有使命感,有价值导向驱动,让孩子了解职业竞争与市场需求。
5、师生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利用者,也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提供者。
学校边界扩大,强化与家庭、社区的链接,构建功能健全的生态教育结构,让师生从被动教育向主动参与学习交流转换,拓宽个体发展的能力边界、知识边界、资源边界,让家校社生态共育环境尽量满足个体生命发展需求。 疫情期间,学校常规活动搬到网络远程直播,包括课间体育锻炼、升旗仪式、每周班会课程、课外活动课程等,把学校的“围墙”拆除,把学校教育活动覆盖到学生所在的每个地方,只要有网络覆盖,就可以进行跟班上课。区域内,有的学校采用了同一学段的同一课程由一位老师进行线上授课,其余老师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课后作业批阅、反馈评价等过程中,打破了班级授课的界限。有的区域还采用区域内集中授课,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这次疫情下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重新分配与调用,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更新知识技能、转变教学模式的要求。为适应新的教学教育环境,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该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新的课程整合技能,探索怎样更好的实施人机互动的远程教学方式。
未来教育把人培养成自己,不再是统一模样,未来教育,无处不在,没有固定的模式。疫情期间,摒弃过去在学校里按照固定课程、固定班级、节奏统一上课的场景,开启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模式。我校教师在毕业考试复习中,采集学生错题,开展线上针对性辅导和训练,除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从差异化对待中获得老师积极关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获得学习的动力,调动学生的潜在机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未来教育有不一样的未来。
参考文章:
未来教育怎么变?---作者:朱永新
朱永新:化“危”为“机”,把网络学习的实验场变成未来教育的现实
古丽(1970.08)女,汉族,籍贯四川成都,成都市金花中学,邮编:610046,职位群众,学位本科,研究方向:家校社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