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91
摘要:现今时代,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拔高,现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优秀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也在进行着相应的优化和改革。大学的外语思政课程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渠道,然而仅仅依靠这一门课程的教育还无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借鉴与学科融合教育模式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思政教育,然而为了使这一教学策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其能够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来开展协同育人。
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引言
“课程思政”旨在形成全学科、全过程、全员育人局面,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取代知识取向、以学生为主体取代以教师为主体,重点强调课程的文化向度与精神向度,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优秀道德品质和高尚思想境界的人才。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究外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将思政元素嵌入外语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外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外语理论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影响与熏陶,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进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1外语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和育人理念,能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各种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既让课程承载思政,又寓思政于课程,真正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外语课程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既有相似点又有其特殊之处。两者都把“价值引领”摆在首要位置,强调“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但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外语是一门语言,语言背后是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表象,而文化是语言的核心和根本。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学习目的语的知识和技能,但面临的却是一个如何对待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重大问题。高校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习目的语文化,而不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如何辩证地、批判地对待目的语文化,容易导致外语学习中出现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性在于凸显“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在文化自信的心态基础上,辨别真伪,去伪存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外语教材中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以此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外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2.1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要想激发出外语课程的思政育人活力,需要外语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当构建外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协同机制,形成外语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局面。学校可以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外语课程教学规划设计,两科教师深度探究从而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同时外语课程教师也要协助思政课教师共同做好思政工作,具体而言,外语教师除了做好教学工作也要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与了解。
2.2三维并举,育人与育才协同
教学目标是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在教学中起到导向作用。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别对应教学设计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课程思政可以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并努力将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三维并举。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思政教育目标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将其与传统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等同,而是应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立足于学情分析和教学大纲,充分挖掘外语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潜能,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外语课程总目标、不同外语课程的目标、某门课程的单元教学目标四个层次自上而下地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具体到各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通过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和提炼单元大观念,把握文本核心育人价值”,确保思政目标设定来自教材本身,是对教材内容的凝炼和升华,而不是游离于教材之外。在外语课上,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价值塑造是隐性目标,思政教育要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使学生在语言文化学习中达成思政目标,实现育人与育才协同。
2.3加强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大学教育中虽然已经逐渐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展落实了其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教育模式,但是在协同育人教育内容方面却不能做到更好地把控,从而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协同育人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针对教育目标及发展情况创建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平台,以此来进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内容的明确与统一。然而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也是在不断合作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具有一个过程的,首先,思政课程教师要与“课程思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的有效合作,思政课程教师需要给“课程思政”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并且要对“课程思政”教师所提出的教育内容进行把关,与他们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二者之间相互补充可以初步地实现协同育人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思政课程教师要与“课程思政”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合作,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开展合作,通过网络平台对话交流或者交流会中的分享讨论来整合教育资源,另外也可以进行教研或者科研方面的合作,共同挖掘教育资源并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最后,共同研发并创建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平台,结合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实际教育教学的需求对平台进行合理化创建,更多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空间。
2.4以学生为中心,语言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协同
首先,现有外语教材中价值性知识缺位现象较为普遍,难以满足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需要,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在开发教学内容时,要以单元教学目标为统领,使语言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协同。一方面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持续改进,增加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并及时根据社会热点和行业发展补充新的教学素材,彰显文化自信、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其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通过语言掌握核心价值观要义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其内化于心,通过行动将其外化于行。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使学生通过“目的明确、合作式沟通与互动”,深入思考语言知识背后的价值意蕴和人文精神,凝聚共识,并通过任务设计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改变自身行为和积极影响他人,自觉将核心价值观实践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而传统以思政课程为主的单一教育途径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采取外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方式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通过对协同育人的策略加以研究和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向着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2]邢琳.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2):180-181.
[3]马春影.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1):106-109.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监督检查机制构建研究——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20GJJG7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娜(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