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030000
摘要:弥勒信仰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具有中土性质的弥勒经变最早在隋代出现,在唐代获得极大的发展,五代宋时期,弥勒经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程式化的倾向,世俗性气息也更为浓重。本文通过梳理隋代到宋代出现的弥勒经变,来进一步探讨弥勒经变发生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唐宋时期;弥勒经变;程式化;
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早在部派佛教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未来佛弥勒的崇拜。中国起初对弥勒的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菩萨和佛,分别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说法和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中国早期弥勒菩萨形象为交脚单独塑造或者与七佛并置,弥勒佛形象则通常呈单尊或者三佛形式。关于弥勒上生信仰的的译经只有一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沮渠京声译),而关于弥勒下生信仰的译经总共有五本——《弥勒下生经》(竺法护译)、《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弥勒来时经》(失译)、《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
在中国,关于弥勒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代,政局混乱,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迫切期望弥勒下生,获得解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弥勒信仰所提倡的救世思想以及教义宣传的净土世界的美好与生活在乱世与苦难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在南北朝获得迅速发展。根据相关记载,南北朝时中原地区以及敦煌就出现了很多关于弥勒信仰的文史资料。如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就载有《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齐竟陵文宣王龙华会记》、《京师诸邑造弥勒像三会记》等篇目。龙华会指的是弥勒在龙华树下降魔得道成佛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说法,称为“弥勒三会”或者“龙华三会”,因此,通过这些题名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资料与弥勒下生有关。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弥勒经变造像以及弥勒经文。如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石窟东壁中就有弥勒佛龛,佛像高1.24米,可惜头部已毁,主尊弥勒佛着通肩式袈裟,有头光,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其头光上部刻有“弥勒佛”的字样。此外,在早期的石窟中,发现刻有弥勒经,例如河北北齐北响堂山石窟就刻有鸠摩罗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南北朝出现的与弥勒信仰相关的资料和石窟中出现的弥勒造像以及经文,显示了弥勒信仰在南北朝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呈现流行之势。
隋代,主要流行弥勒上生经变。敦煌存有8铺弥勒经变,其中7铺为上生经变,都是依据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的相关经文所绘制,1铺为下生经变。这7铺上生经变分别为莫高窟390窟、416窟、417窟、419窟、423窟、425窟、433窟。隋代弥勒上生经变主要绘于窟顶,与下方的彩塑佛像相互呼应,表现弥勒在兜率天宫为众人说法的场景,其中第419窟弥勒上生经变的兜率天宫场景与第423窟在结构上相似,善法堂内弥勒菩萨位于中央,交脚坐于须弥座上,旁边侍立二胁侍菩萨、四天王。两侧画有四层高的台阁,阁内有天人演奏。在兜率天宫两侧画帝释天、飞天、听法众等形象,整体画面自然生动,轻松愉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莫高窟419窟、425窟出现弥勒持净瓶,持净瓶的弥勒形象主要出现在西域一带。王惠民先生在《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一书中提到:“隋代敦煌出现执净瓶的弥勒像,这反映了敦煌佛教艺术是受到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是彼此之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隋代敦煌出现还了弥勒下生经变,如莫高窟62窟北壁所表现的内容就是弥勒下生经变,这也是敦煌最早的弥勒下生经变之一,上方壁画表现的是《弥勒下生经》中迦叶禅修的故事,下方表现的是弥勒在华林园进行说法,魔王劝化的的情景,这属于下生经变的范围,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从隋代开始,不只是以单幅形式来表现弥勒在兜率天宫为众人讲经说法的弥勒上生经变,逐渐出现了弥勒下生经变。
初唐弥勒经变受到西方净土经变影响,在表现内容与画面构成上与西方净土经变有较多的相似之处,盛唐和中唐,弥勒经变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开始将《弥勒上生经》与《弥勒下生经》绘于一铺,且主要表现下生世界,以龙华三会为主体,三会分布成“⌒”形,并在其两侧穿插一些反映人物日常活动或民间风俗的情节,如婚丧嫁娶、耕作图、剃度等场面。例如莫高窟445窟北壁,上半部为上生经,描绘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两侧诸天围绕;中部主要绘弥勒三会,弥勒佛着右袒式袈裟,倚坐于须弥座上说法,左右有二菩萨及其弟子天王等;下部有男女剃度图和婚礼图,整铺壁画内容细腻,繁而不杂。早期流行的弥勒上生信仰逐渐被弥勒下生信仰所取代。
五代宋,基本沿袭唐以后的格局,主要表现弥勒下生经变,在表现内容和形式方面也更为丰富,情节更多,现实生活气息更为浓郁,穿插有耕获图、老人入墓土图等。如现藏于英国博物馆敦煌出土的唐五代初的《弥勒下生经变》,依据《弥勒下生经》所绘制,描绘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进行三次说法,度脱众生以及儴佉王、王妃、大臣等剃度出家等场景,构图严谨,描绘细腻,绘画精致。
通过梳理弥勒经变在不同时期的画面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弥勒从一开始是以菩萨形象居于兜率天宫,表现的是弥勒上生经中的内容,而从唐代开始,我们很少看到专门表现弥勒上生经内容,弥勒下生经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对此,我们也不免会产生一些疑问,早期盛行的弥勒上生经变逐渐转变为弥勒下生经变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转变又反映了怎样的宗教信仰呢?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可知,弥勒上生信仰到弥勒下生信仰的转变,一方面与禅观思想和信众基础有关。弥勒信仰在汉魏之际传入中原,弥勒信仰开始与禅观思想相结合,禅观思想的发展对弥勒信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高僧大德在遇到问题时,大都是通过禅定的方式上至兜率天宫,请求弥勒为其说法决疑解惑,比如瑜珈行派的无著就通过禅定力到达兜率天请教弥勒,弥勒向他传授大乘空观学说,而且佛教中的许多高僧大德如道安、窥基、玄奘等都信仰弥勒上生信仰,底层信众对于如此高深精妙的理论难以理解,对其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末法思想的出现、统治者的支持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释迦时代就已经出现末法思想,这一思想随着释迦的涅槃变得尤为突出,在释迦迦涅槃之后,佛法遭到破坏,出现五浊恶世,释迦授予弥勒未来成佛的资格,正是在末法思想的刺激下,苦难中的人们深深的被弥勒下生经中所描绘的和乐富足的美好世界所吸引,对这样安稳的世界非常向往,因此,人民对于弥勒下生充满期待,人们迫切盼望弥勒下生,希望通过弥勒下生之后为众生说法来摆脱现实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弥勒下生信仰逐渐深入到社会底层,弥勒下生后所展现出的清净美好的净土世界,更契合信众的内心愿望,弥勒下生信仰不管是在精神和思想上还是教义上比弥勒上生信仰与世俗民众更为契合,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因此,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早期隋代所流行的弥勒上生信仰;再者,弥勒下生信仰的兴盛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如武则天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合理的继位,在《大云经》中宣称自己是“弥勒下生”,这也是唐代出现众多弥勒下生造像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95,486.
[2]杨宝顺,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文物,1988,4,1-8.
[3]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14册,419.
[4]王惠民,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