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贵州 贵阳 550081
【摘要】 目的:探讨托吡酯与盐酸氟桂利嗪联用对预防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在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选取38例开展此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予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眩晕发作情况(眩晕强度采用VAS评分、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和DHI评分。结果:治疗前的眩晕强度评分、眩晕发作频率、眩晕持续时间和DHI评分差异不显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眩晕强度评分和发作频率显著较低,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显著较短,同时DHI评分显著较低。结论: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前庭性偏头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障碍,降低眩晕发作频率和眩晕持续时间。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托吡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有效率;
前庭性偏头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同时具有前庭症状和头痛的症状,临床表现为眩晕反复发作,可伴畏光畏声、恶心呕吐、头痛症状[1]。眩晕可自发发生,也可因头部运动、位置变化或视觉刺激诱发。药物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常用手段,常规的药物盐酸氟桂利嗪对前庭性偏头痛发作的患者疗效不够理想,为探索联合用药对前庭性偏头痛的预防治疗效果,选取了我院部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开展此次研究,发现联合使用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的效果比单一用盐酸氟桂利嗪有更好的疗效,具体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在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确诊或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选取38例开展此次研究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予托吡酯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Bárány协会制定的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及《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诊断标准,且患者近两个月平均每月发作≥2次;排除标准:①既往口服过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或钙通道阻滞剂药;;②存在丛集性头痛或紧张型头痛等原发性头痛者③有肝肾疾病、肾结石或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史;④对本研究药物存在禁忌症者;⑤合并癫痫或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8.18±8.7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0.17±7.5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二组患者均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睡前10mg,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托吡酯(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55)治疗,第一周每天25mg,第2周开始每次25mg,每天2次,连续治疗1个月。
1.3疗效评价
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眩晕强度,量表分值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眩晕强度越大;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使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眩晕情况,得分越高表明眩晕障碍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择为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t检验,P值<0.05表明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眩晕症状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差异均不显著,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眩晕症状对比(±s)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3个月 | ||||
VAS评分 (分) | 眩晕持续时间 (h/每月) | 发作频率 (次/每月) | VAS评分 (分) | 眩晕持续时间 (h/每月) | 发作频率 (次/每月) | |
观察组(n=19) | 7.54±2.34 | 9.24±1.15 | 4.27±0.84 | 0.29±0.27 | 0.31±0.06 | 0.12±0.04 |
对照组(n=19) | 7.48±2.35 | 9.08±1.26 | 4.18±0.79 | 2.14±0.78 | 2.17±0.63 | 0.86±0.18 |
P值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2.2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DH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HI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HI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DHI评分对比(±s)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3个月 |
观察组(n=19) | 69.24±5.31 | 13.24±3.64 |
对照组(n=19) | 72.94±5.96 | 32.34±4.28 |
P值 | P>0.05 | P<0.05 |
3结论
目前关于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但临床研究发现,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与皮层扩散性抑制、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异常等因素有关,皮层扩散性抑制导致前庭皮质、脑干受到影响,引发前庭性偏头痛;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引起的前庭张力不平衡、对前庭血管产生影响,引发前庭性偏头痛;5-HT、多巴胺、降钙素基因相关性多肽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异常引发前庭性偏头痛。另外情绪易激动、生气、焦虑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易诱发前庭性偏头痛。临床中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倍他司丁、地芬尼多等抗眩晕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口服镇痛药;阿莫曲普坦、那拉曲普坦等曲普坦类药物,并常用托吡酯等抗癫痫药物、氟桂利嗪等钙通道阻滞剂、阿普洛尔等β受体抑制剂以及抗抑郁药物等[3]。
本次研究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采用托吡酯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治疗的方式,效果较好。托吡酯属于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作用机制包括三个方面:1.可阻断神经元持续去极化导致的反复电位发放,阻断钠离子内流;2.增加氨基丁酸 (GABA) 激活GABAA受体的频率,增强抑制性中枢神经递质的作用;3.降低谷氨酸AMPA受体的活性,可降低兴奋性中枢神经递质的作用。推测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可能与钠离子内流或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比例失调有关,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氟桂利嗪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对患者细胞内钙释放、钙离子的异常流动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能够缓解患者的平滑肌痉挛,起到改善头痛、眩晕的效果[4]。两者联用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预防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时采用托吡酯与盐酸氟桂利嗪联用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预防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亚芬,李秀玲,赵丽华,马琳,赵振.西药联合针灸治疗前庭性偏头痛4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09):120-122.
[2]祁晓媛,范桂梅,贾鸿宁,吴慧君,姚玉芳,张丽华.拉莫三嗪辅助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0,27(02):205-208.
[3]林泽凤,冯凯燕.前庭性偏头痛治疗中运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的临床价值[J].海峡药学,2020,32(04):142-143.
[4]胡义平,尤良军,朱星阳,李新满.偏头痛预防性治疗中酒石酸美托洛尔与氟桂利嗪联合方案的效果研究[J].临床研究,2019,27(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