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从化区鳌头中学 510940
摘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之后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作为新时期下的历史老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对初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可以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还可以推动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史料认证是核心方法,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学生;史料实证;部编版;七年级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既是学习历史,探究历史来龙去脉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理解历史,进而评论历史的基本态度,更是培养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1]。“史料实证”素养和其他素养一样,其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慢慢培养的。在课堂上应以史料为素材,在对史料分类、甄别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史料信息并对其正确解读,同时对历史结论、观点进行判断论证,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2]。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接触历史学习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学习历史时还没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是较为直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史料如文献、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分析问题。对此,笔者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谈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认识。
一、教学思路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围绕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从而探究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农业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并且手工业发展也会促进商业发展,这三个行业推动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中人口的迅速增长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教材主要是引用图片资料作为知识点的补充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是不够直观感受到经济发展,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史料外,还增加了部分文献、图表史料,以此提高学生对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及思考
下面针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增长几方面的教学实践过程以及相关的思考,进行叙述。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交代背景:明朝末年,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使不少地区人口骤减,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清初,社会经济满目荒夷、百废待兴,当时统治者认识到经济对政治的重要性,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出示教材图片:材料一:图1“清初开荒图(引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97页)
材料二;
图2(引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100页)
问题:图2 反映了什么史实?图1图2两者之间有关联吗?
设计的意图:
教科书提供的历史事实和资料(图片)是史料的重要来源,引用教科书叙述也可以促成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如直接引用图1“清初开荒图”,学生是可以了解到清朝推行垦荒政策,通过图2图表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耕地面积是不断增加的。
通过设问:图1图2两者之间的关联,可以逻辑推理出来了: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而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根本,而耕地又是农业的基石,耕地的多寡决定农业的兴盛,耕地面积的扩大表明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 材料三:靳辅言:“臣目见河沙无日不积,河身无日不加高,若不大修治……河无去路,势必冲突内溃,河南、山东具有沦胥( xū,沦陷)沈溺(沉溺)之忧。” ——《清史稿》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得出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可得知靳辅上书河道出现淤积,如果不治理会决堤淹没沿岸农田的危害。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以清代纺织业为例,与宋代的纺织图进行对比,请同学们看这两张图片找找不同。
宋代纺织图
出示三则小材料:
材料四:佛山镇棉纺织业的织工超过5万人。----引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97页
材料五: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引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97页
材料六: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
问题:手工业工场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三则不同的材料的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手工业在清朝的发展情况,从第一则小材料中看出就在佛山镇从事棉纺织业的从业人员是人数多;从第二则小材料中看出一些机户各自拥有五六百张织机,说明规模比较大;从第三则小材料中看到整个生产过程中有序进行,说明分工比较明确。通过宋代纺织图和清代纺织图让学生更直观的意识到三则材料中所陈述的一些特点,总结出清代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主要是机户雇佣了很多织工,人数多,规模大,分工明确。
通过基于不同史料的逻辑推演,即“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过程,意在引出手工业工场的发展程度较高,因此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他们所知道的一些古代传统手工业中其中5个部门,学生通过主动搜集脑海中的相关知识,并对其他自己没有搜集到的也会主动的关注,最后总结出一些古代传统手工业中的部门,比如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叶等,这些不同的手工业说明当时的品种繁多,产品精良等特点,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商业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作为商业的发展一课的课前导入。比如苏州盛泽的工商业市镇的地图,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知道所要说的地点。然后说明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明初时期的盛泽村大约有五、六十户;明嘉靖时期发展为盛泽市
有五万余人的江南丝织集市;清朝初年的盛泽镇,以及邻近地区绫罗集散中心,已经初具规模。然后展示下一张图片:清代·徐扬《盛世滋生图》,此图用来记录乾隆年苏州府的发展,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用一些词语来概括苏州发展的情况。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历史材料论证来历史问题,增强学生历史的分析能力,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可以养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在此基础下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运用历史严谨的语言来叙述相关的问题,这就需要历史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历史的思维品质,形成核心素养。
出示小材料:
材料七:(苏州)“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物,四方往来。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
——《经世文编(补卷)》
老师可以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得出答案:苏州商业城市数量增多,商业类型较多,向内地延伸,苏州已经不仅仅是政治中心。
材料八: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
提问问题:据材料,举出四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主学习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问题相关的材料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讨论,注意区分史料的来源和性质。学生经过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相关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工商业比较繁荣的大都市:北京、广州、杭州、扬州。山西的票号主要由山西商人组成,属于晋商经营的,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另一大商帮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当时商业城镇的地图,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史料“说话”的素养。学生通过读教材,可以总结出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陆运和水运的发达,促使清朝前期商业得以发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抢答商业发展的表现,最后总结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还有区域性市场,以及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等。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一些历史材料,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或者博物馆等方式,结合教材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既可以提高学生史料的搜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证由史来的意识。
(三)人口的增长
老师教学历史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人口的增长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三者的辩证关系进行初步了解。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清朝前期人口情况示意图》,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说出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发展呈现的趋势及原因。引导学生们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进行合作探究:可以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三者(自然、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再由组长组织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并记录,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在教学汇总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唱主角,还可以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密切交流、可以相互补充纠正、共同归纳要点,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地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表达等行为活动,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有利于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做到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恰当的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材料。
材料九: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1亿多。清朝康熙皇帝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材料十: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6.88亩;康熙六十年(1721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8.26亩;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8.13亩;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2.51亩。
材料十一: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是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材料九到十一,根据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得出的材料)
提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有何积极影响?(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材料九,从材料中的数据,让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和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很明显人口是呈一个增长的发展趋势;人口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增加了劳动力,与此同时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提问问题:材料十反映了人均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反映出了什么突出矛盾?(学生通过材料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减少,学生会回答人口增长了,老师接着问学生这突出了什么矛盾,学生得出是人地矛盾的突出。)
提问问题:结合材料十一概括出人口增长的消极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材料九到材料十一,逐渐引导学生向深处思考和发展,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促使劳动力增加,这样可以更好地开发资源和改造自然,并且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然而人口的快速增长也随之带来了很多问题,出现人地矛盾,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造成了破坏,对我们的社会造成压力,从而又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人类有责任和义务要让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的责任,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发挥好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3]。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依靠口号式的鼓动,更要注重把学生带入到生动、形象的具体历史情境中。要想进入这样的情境,要有充分、具体的历史资料。通过历史资料所构建的历史场景,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才会了解出现那样的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可以更理性的体会当时的人们会做出那样选择的原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时发生的历史,才可以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可以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本课教学中通过讲述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人口增长以及一系列的事件,渗透了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三、课堂总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教材也要与时俱进。目前我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在史料实证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史料明显缺乏,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老师需要适当补充和完善,扩大我们认识历史的视野和维度。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在清朝前期: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可以出示相关的材料。
材料十二:“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他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乔治·马戛尔尼( 1737年—1806年,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材料十三:乔治·马戛尔尼曾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于1793年抵达中国。英国使臣团离开时,中国官员奉命运送一些食物给他们,,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留着吃。--《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提问问题:通过以上材料,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很多史料实证,是后来人根据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史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的一些主观描绘。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大视野和维度的一些史料实证,让学生学会动脑筋,学会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发表和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用实证和理性精神,来正确处理社会与生活上的问题。在总结、分析、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真伪和判明史料价值的能力。上述材料不难总结出盛世之下的老百姓依然贫穷,所谓盛世,是“饥饿的盛世”,也表明了盛世中存在的危机。
老师可以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看看清朝前期和英国的对比,一个坚持固守的农业文明,一个与时俱进的工业文明,清朝的马车和英国的蒸汽汽车,清朝的手工织布和英国的纺织工厂,清朝水师旧式帅船和英国的汽船,进一步揭示了清朝的进步与发展都是相对来说的。我们要学会站在历史情境中去切实的认同历史,又要站在历史的长河,更大视野与维度中辩证的去认同历史。
总之,历史教科书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老师教授历史的一个主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4]。其中选入的一些材料可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书中的材料和课后练习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创新思维。教科书有自己的立场,但也要培养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老师要发挥好教科书以及老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掘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老师选择材料要注意科学性和适应性等原则,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DB/OL」.(2017-03-10)
[2]蔡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7(2)
[3]张翠娜.“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J].高考,2018(7):239.
[4]庄瑞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2018(5):16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