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预”则立,不预则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数学“预”则立,不预则废

邓力军 

华中师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 海南省屯昌县 571600

   摘  要: 在当今知识和信息时代,知识的升级正在加速。在时代背景下,特别注重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就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其实质是从过去教师如何教到学习的主体 ——— 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一项关键能力是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忽视了学科属性的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普遍比较被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一线教师,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具体可分为从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实验课等七个方面, 作者讨论了对学科本身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我的观点是,数学“预”则立,不预则废.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现状、预习意义、预习能力、培养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及学习效果分析差异的原因。

     笔者的从教经历(乡镇、郊区、县城、非重点、重点、初中、高中),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析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有意识地准备的好习惯。 “几乎不预习”有五分之一左右,“想起来就预习”、“老师要求就预习”、“课前翻一下”有五分之三左右, “经常自觉预习”仅有五分之一左右。 学生的方法普遍是 “把新课内容翻一遍” ,而通过预习“找出重难点”的学生相对少,“预习后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巧合的是,“发现问题”的方法经常被用于顶尖学生的学习中,其他大多数学生都采用 “对新课内容翻一遍” 的预习方法,同时依赖于被动完成教师留下的预习任务。 而且有学生反馈,由于学习负担重,想预习但时间不够。 这些现象都表明,预习是中小学非常薄弱的环节之一。 是否可以大胆的推测,预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否存在某种函数变化的规律。预习环节是当前各科学习中最易忽视和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数学学科表现的最是突出。

   二、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科学有效地培养。

     进入中学阶段后,学生普遍在数学和英语科存在较多问题。 数学科给人的第一印象,难。 从海南历年的中考、高考分析可知,数学、英语、物理这几个学科的各项考察指标是比较低的,某种程度也印证了学生对数学的看法。 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个人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预习能力。

    (一)、预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在学校教授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了解大量新知识的沉淀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堂外不断探索和学习。 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2、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知识,很正常,这些大多是教材的重难点,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深入学习的关键。预习时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划出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这样,听课的重点非常明确,注意力容易集中,听课效率会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育观点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新课标目标下的教学。教师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前准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改变学习认知的前提条件,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加兴趣,学习热情也将被调动,学生的主要作用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4、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扭转学习被动应付的局面。

     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知识不掌握,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翻了一倍。它导致学习更加困难,最后成为“恶性循环”。有效可行的办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预习。因此,预习环节不仅不可以减弱弱化,还可以加强,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1、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兴趣是准备活动的动力来源。 如果你想加强,而不是流于形式,你必须集中精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把预习想象成一件幸福的事情,乐此不疲,长此以往。 我以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点:

    (1)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通过日常谈话、主题班会、家长会等方式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通过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最终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做得好就可以提高成绩,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2)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激励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 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定期评选班级学习之星,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度发放一些实物奖品,让学生精神和物质上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分层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不同,学习需求自然也不同。 减少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要求; 对学优生适当提高要求。采用分层布置预学习任务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2、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调查,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要恰到好处地“推”一把,体现一个“启”字。这句话启示我们,教师对学生要加强预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爱预习、会预习、从而达到“看山不是山”的效果。

预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预习三部曲).

(1)预习第一阶段: 学期预习。 学期前,利用寒暑假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根据自身的经验特点,制订学期学习计划。 学期预习通常是对整本书的预习,从整体情况来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阅读教材,清楚章节数、正文、题目和重要程度;然后了解教材的意图,目的,要求,要点和难点,主观掌握教材; 同时做好预习记录,选购参考书,尝试完成有关练习。

(2)预习第二阶段: 阶段预习。 在某个阶段的学习之前,用一段完整的时间预先从整体上认知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明确阶段学习目标及重点。 阶段预习一般建议利用晚上自习课时间和节假日(包括双休日)进行。 阶段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单元预习。 在完成学期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熟悉单元教科书的内容,明确单元目标;找出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关键知识; 要做好单元预习笔记。

(3)预习第三阶段:课前预习。是指在教师授课前预习下一节新课的内容。需要自己去独立地品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

    (4)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反思总结,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环节形式多样化,切记一成不变,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的感觉,注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意识融合起来,从而达到寓教于乐。

    3、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

预习仅有口头布置万万不行,教师必须加强督查落实。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如果只布置不检查,一旦日子久了,学生摸清了教师的脾性和习惯,学生们的预习积极性会直线削弱,慢慢的懒惰起来。

总而言之,教师不仅要注意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指导学生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环境下,形成数学科本身的科学而有效的预习好习惯。预习能力的逐渐养成,有些学生可能一开始不能适应,但习惯养成的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坚持21次,就会有一定的雏形,从“刻意不自然”到“刻意自然”再到“不刻意自然”,你就将掌握一个科学而有效的好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正所谓,数学“预”则立,不预则废。

参考文献:

[1] 唐晓杰.课程改革与创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程时贵.走出海岛看海南教育的喜和忧[J].新教育,2016,3(318):65

[3] 刘健等.论学历是大学生论身份是农民工[J].中国社会工作,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