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下关第二完全小学
关注课堂的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已成为了师生双方共同谱写的一曲美妙的生命旋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都能求取真知,智慧才能和其他品质得以发展、提高,激发生命热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同时是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教学过程。把握好生成理念,加强生成意识,就会让今天的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为学生成长传递正能量。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跳出预设焕发课堂光辉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性化的人。每一次的备课中,我们都有个环节要备学情,备学情时更多关注的是这个班、这一学龄段学生的群体特征,而难有对个体的关注。但在课堂上出现的却是个性飞扬、异彩纷呈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能排除外界的干扰,而安静地坐在课堂上;也不能苛求我们预设的答案都能获得满意的,甚至只要响亮的回答。“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上每堂课时,加强生成意识,尊重这些幼小的生命,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多看看孩子们课堂上的细微变化,跳出预设的情景,敏锐地抓住每个孩子有价值的问题,多想想“孩子的这个问题,我该怎么去引导。”并使之具有张力和辐射力,覆盖全体学生,使课堂效率更高,更丰富,同时为他们的成长传递正能量。这样的课堂自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有一次,我在学校上二年级语文《荷花》展示课。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作者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的水中荷花图。整堂课围绕着荷花美丽的风姿,突出它纯洁无瑕,摇曳多姿,令在场的师生都陶醉其中。正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有个调皮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您真美!”突如其来的话题,让全场师生“静观师变”。时间只剩下一两分钟,应该到总结的时候,可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该怎么收场呢?我不紧不慢把话锋一转:“谢谢这位同学的赞美!不错,今天的老师确实很美,老师把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带到你们面前,大家都感受到它的美。你说得对,我们都走进了荷花池享受它带来美好想象。”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堂,是老师耕耘的一块乐土,是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一堂好课,是学生生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是学生生命品质的一次自主提升,语文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碰撞,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心与心的默契,情与情的交融,收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功效,这样的语文课堂,是让学生幸福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因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智慧而精彩的。
二、用美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爱传递正能量
我们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同时也包含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进步。面对一篇篇的美文,情感的体验,语感的积淀,知识的积累对于师生来说都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学要体现为“人”的发展与成长,既包括学生的,又包括老师的。老师成功的喜悦更是双重的,既有因学生的发展体验到的成就感,又有因自身的发展而获得的喜悦。我在教学《画家乡》一课后, 布置画《美丽的家乡》课外作业,孩子们可高兴了。第二天,纷纷交上自己的作品,并神采飞扬地介绍作品:有画垂柳掩映、碧波荡漾的洱海;有画树木林立、山清水秀的苍山;有画巍峨雄壮的三塔寺;有画气势非凡的兴盛大桥;有画灯光摇曳的明珠广场……虽然小孩子们画笔很幼稚,但是一笔一画中可以看出他们那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爱动脑筋的张明同学却没有交作业,而且面无表情地坐在座位上。询问中,孩子委屈地告诉我:“老师,我没什么画的,最近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总是坑坑洼洼,雨后到处是积水,有一次汽车经过还溅我一身泥水;前几天奶奶送我上学时扭伤了脚,现在还医院治疗呢!”教室里热闹的气氛顿时凝固。张明上学必经之路“景观大道”正在修筑,诸多原因让他产生了不满情绪,无法描绘出家乡的美号。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于是,我安慰了张明问候他奶奶,接着启发他:“最近你到附近哪儿去玩过吗?有没有照相?能不能给大家回忆一下?”提起玩,他可高兴了,告诉我,他刚去过洱海公园,崇圣寺……拍了好多照片,他兴高采烈地答应明天就带给我看。我一边和他一起分享照片内容,一边感受家乡的美。正当兴致时我问:“那你觉得你现在上学经过的地方会一直这样吗?”他马上反应过来了说:“老师,我妈妈说,景观道要修成24米宽的标志性景观道路,会很漂亮的。”我因利势导,和他聊起了城市建设,分析家乡的概念,大理就是我们的家乡,云南就是我们的家乡……最后我问他:“你可以把家乡画下来吗?
”孩子眼中闪动着灵光:“可以啦!老师,明天我一定交一幅漂亮的画给您。”说到这里,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件事,我领悟到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设,不能伤害任何一颗幼小的心、爱美的心。“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生成性的课堂因其生成性,不可预知,所以教师要摆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定势,面对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突发性,老师应解其惑源,因势利导,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对语文课堂生成性的准确把握不可能是一夕一朝之功。但是,生成性给语文课堂洞开了一扇门,呈现出一个精彩的世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们的明天,让课堂的生成成为孩子成长的正能量。
三、用真情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激情,
教材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是教师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每篇课文都是作者才华,情感与思想的结晶。老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迸射出生命的活力。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凭借自己的学识、见解和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智慧,捧着一颗心去与学生的灵魂相撞,让他们产生情感的火花,这样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才能得到真实而永久的东西。《少年中国说(节选)》第1段从“智、富、强”到“独立、自由、进步”,再到“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句式层层递进,推动情感,读来铿锵有力,中国少年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第2段均为四字句,逢双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使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了对少年中国的美好希冀。 只有教师被这种爱国热情激越和震撼之后,才能引导学生去激发实现强国梦想的热情。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中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情怀,对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读起来才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我认为,一旦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就可能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在这样的课堂里,给学生传递了正能量,他们是幸福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