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刘维娣

(长春东方职业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

摘要:在战略性新型产业广泛兴起,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口,产业变革带来的人才缺口问题日益凸显,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出现供需不均衡现状,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结合成为助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实施路径,解决产业人才缺口提出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新要求的问题,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进行探析,继而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旨在为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以促进就业为基本导向的。但是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并明确指出,实施和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推行产教融合,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之间的相互衔接。在当前的新形势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率。基于产教融合的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之一。

一、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才培养定位不精准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工作存在模式创新多但落地不实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能完全与校企合作专业相匹配。人才培养方案通常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团队共同制订,学校的教务部门在审核二级学院提交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全面把控方案是否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规格与需求相适应及教师课程设计中是否将专业特色与地方经济特色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2.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扎实的合作基础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地,而企业是人才去向的最终场地。学校和企业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组织机构,但是具有合作的可能,也具有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和企业之间开展合作,获得企业资源的支持,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而企业希望和高职院校开展合作,以此获得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专业性人才,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能够拥有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但是,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强有力的合作基础,双方在合作中的诉求处于不对等的状态,以至于校企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无法开展可持续性的深度合作。

  1. 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虽然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力求积极听取和采纳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但基于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计划的执行实质上依然是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因此,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制式化的“生产”模式存在相互矛盾,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演变成一种“理想”状态的模仿,学生实习和就业阶段难以与企业实际融合。

二、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任务,衡量职业院校质量优劣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受社会和企业欢迎。实用性技术人才培养,仅依靠职业院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行业产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产教融合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制度,学生既可在学习中工作,也可在工作中学习。学生通过到企业一线实践,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减少盲目性,也能更好地熟悉产业的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在了解、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能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既能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也能满足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的需求,的确能促进学生成才,同时也是校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捷径。

2.产教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教师。通过“产教融合”,学校一方面能够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技能培训、考取证书,并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通过一线工作经历弥补实践经验缺乏以及对最新、最前沿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的缺憾;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3.产教融合有利于校企资源的合理配置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对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合理使用。当学生去企业实习时,学校对于暂时闲置的教学资源可用于教师培训,也可用于承担的校外培训业务,这样既解决了教师培训的设施设备不齐的问题,也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创收。

4.产教融合有利于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职教育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宗旨,因此,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招聘意向和用人需求,并获得更直接的就业信息,学生也因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距企业的招聘要求更近了一步。同时,企业和学生直接接触,也便于企业的招聘人员直接了解学生的情况,择优录取毕业生。

三、新时代下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分析

  1. 优化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升级前期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人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体制改革的经验和不足,主动对接地方、行业政府机关和新产业、新技术企业,探索建设面向地方需求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地方产业化学院,吸引多方资源参与产教融合建设,优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高职院校以职业、岗位标准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为基础、以高于国家标准的校本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标准为特色,坚持人才培养的“标准引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元素纳入培养规格和课程实施中,坚持人才培养的“技术引领”;将“创新、创业、创意”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人才培养的“创新引领”。以“三引领”为理念,立足德技融合、赛教融合和专创融合,探索专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着力深化技术技能拔尖型人才培养改革。德技融合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凝练不同专业的专业精神,建立职业教育素养标准,以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切入点,加强技术技能教育中的专业精神渗透,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崇尚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赛教融合培养,积极创设技能竞赛平台,发挥技能大赛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先进技术的优势,积极将竞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并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化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2.建立地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监测体系,改进人才培养过程。

改进当前以院校和教师为主体的培养过程,引入社会机构深度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质量评价活动。尤其是全程、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建设集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实现课程设计、师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毕业与就业、教学与研究、教学与大数据的融合。探索“多元结合、分流分层”的人才培养。“分流分层”,就是以项目任务为纽带,建立适应学生职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双向选择机制,实行“导师+项目+团队”的项目导师制培养。“多元结合”,就是系统规划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衔接关系、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能力与素质的多元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

3.拓展企业、学校、政府机关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当前人オ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集中在实践环节,在其他方面参与度有待加强。实际应用和基础教学之间还存在较大鸿沟,这一距离需要从夯实学生工程素养和掌握生产实践技术两方面共同填补。

  1. 明确产教融合中高等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各自的责权利,明确各利益方的准确定位,优化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机制,高职院校要想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制定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学校从领导层、教研室到专业带头人、任课教师,需层层落实责任,制定明确的计划和分工。如制定“校企合作条例”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教材合作开发管理办法”、“行业专家聘用管理办法”等学校制度规范文件。

四、总结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开展,高职院校引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次性的项目式合作,院校需要不断获取企业方方面面的优质资源,企业则需要长期关注院校发展并深度参与育人过程。高职院校也应加快探索多元校企合作的模式,不断发掘出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关于教育、人才培养、办学治校等多方面的合作道路,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与校企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 (4):58-61.
[2]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3]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4]程金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21(20):201-202.

[5]刘晓倩,迟俊.高职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分析——以信息类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2): 25-27.

[6]沈烈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 08) : 158-159.

作者简介:刘维娣(1985-)女,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本文系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ZCY172。 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