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教育部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田径专项训练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各项素质的发展,协调人体的平衡能力,对于运动技能、体能训练等方面都有提升的作用。为切实提高高中生的体育竞技能力,各校都从学生的体育兴趣点出发,让学生在设定的体育教学大框架内,自主选择需求的体育训练。以此推进“快乐运动、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的落实。田径专项训练就是属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设定该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运动水平,然而在目前的田径专项训练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这需要教师完善训练教学和训练过程,提升高中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本文就高中体育田径模块教学现状与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田径训练
引言
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较为关键部分,因此教师在决定高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时,应对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学生接受能力、学校综合环境等进行全方位、详细的了解,然后再综合上述所有因素来合理掌控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间的关系,不要只将田径训练放在让学生不停跑步上,而是要充分了解田径的意义,充分发挥出训练的效用,从而让田径教学效果得到更大提升。
1高中田径教学现状
(1)学生自主性有待提升。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对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然而由于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的心思都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所以在体能训练上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学生觉得田径训练很累,而他们并不喜欢这种疲累的感觉。基于此,很多学生在田径学习中较为被动,学习自主性不高。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才很难在田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所以,要想提升体育田径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在提升学习自主性方面多下功夫。也即是说,教师应当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感受田径项目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赞赏和激励。如此一来,学生的主观意愿会受到影响,学习自主性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体育教师应当在增添田径教学趣味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赞赏与激励上进行精心研究。(2)教学的方式有待创新。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多是教师传授基本技能,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田径项目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很难再获得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当借着这股东风,积极地对田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更新。并且,在田径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抱怨田径无聊,田径让人很累,等等。田径项目不会因此而改变,但田径教学方式可以。因此,教师应当跟上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步伐,研究多种田径教学方式,同时,将之与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结合。不过掌握多种教学方式,并不等于掌握了万能钥匙,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教学方式的有效调整,以期学生能够在田径学习中感受到田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而积极地进行田径学习。
2高中田径教学对策
2.1构建高中体育田径训练结构化体系,遵循实际原则
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他们的身体对于运动量的承受力弱于成人,但又由于青春期的探知欲和表现力正处于发达时期,他们通过体育选项教学选择田径项目,心理上非常渴望通过田径训练的方式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在潜能。对此,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项目训练前就要结合高中学生的身体、生理、心理等发育特征,并根据高中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量承受水平,来构建整体训练结构体系,以此对训练程度进行合理掌握。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要对高中体育测评标准及教学大纲有足够的掌握,并且按照相关测评规定去客观评价,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注重训练过程的结构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对田径训练的计划进行合理设计,对整个训练强度进行有力把控。训练强度过大会造成学生训练受伤,训练强度不够,又无法教导正确的田径训练技能,达不到训练要求。针对运动强度大小的把控,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体能力量,提升学生的跑步速度,待学生的体能速度有所提升后,再去训练学生的田径技能。最后,在锻炼高中学生田径项目技能的过程中,始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为了提速而给学生不停施加训练强度。
2.2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行动力最好的指引,当学生对田径产生兴趣以后就会主动地了解田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思考田径比赛的重点、要点,激发对田径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田径的过程中,运动量较大,会让学生感觉到身体的疲惫,只有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觉得学习田径不是一种负担,最大限度降低学习田径的疲惫感,觉得学习田径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的过程。(1)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胜负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间开展短跑、中长跑、接力的比赛,给予冠军一些零食、学习用品等作为小奖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田径的乐趣和赢得田径比赛的荣誉感。(2)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大型田径比赛的过程。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田径赛场的激烈赛况。体育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比赛中田径赛的视频录像,在课堂上与学生针对视频内容和比赛情况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田径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感受赛场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精神的传递。
2.3优化德育渗透
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方面,在田径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田径教学优化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田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渗透。也即是说,教师可以采用语言进行渗透,也可以通过训练方式进行渗透,还可以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渗透,等等。不管教师从哪个角度,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渗透,都需要进行自然而然的渗透,切忌让学生感觉到刻板生硬,否则不仅达不到德育渗透的效果,还会降低田径教学的效率。
2.4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定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以及承受能力等皆不相同,如果按照统一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很可能会出现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无法满足其中一部分学生,或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远远超出部分学生的承受力。不管是哪一种,都无法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也无法保证训练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定制不同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并根据后期训练的效果,及时进行调整,才能充分保证田径教学质量。举例来说,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之前,应先对所有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行测评,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将会提高很多。不过在调查测评时,可能会发现部分学生是不喜欢运动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有趣又简单的运动先调动这部分学生的运动兴趣,然后再根据后期这部分学生的发展与意愿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田径学情,教师在优化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感受。而对于其他已经可以进行训练分组的学生,就要根据每组的能力,制订专项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还要在后期训练时,不时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测评,一旦发现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所提升,当前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就要及时进行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调整,这样才能确保制订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符合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也能最大程度订保障每个学生进步的程度,更能保证田径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当然,每个小组学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低能力组达到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要求后,可以上升到高能力组,同样高能力组学生当能力下降后也会降入低能力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发展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注重合理调控运动与休息,更要注重训练恢复。在体育田径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分配十分重视,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训练方式、方案的制订,以及学生能力增强和潜能开发上,但其实相较于这些内容,学生的劳逸结合以及训练后的恢复同样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得到了充分休息,掌握好科学的恢复方式,让身体机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到巅峰状态才能让训练进行得更加顺利,也才不会影响训练效果。毕竟不注重休息与训练恢复,很容易造成学生超负荷运动,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再者长期处在紧绷且强度较大的训练状态上,又得不到较好的恢复,会使学生出现身心疲惫的状态、影响训练进程或是降低对田径的兴趣还是其次,重要的是会导致学生身体健康受损,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产生,教师除了研究教学方案以及制订科学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训练恢复方法。举例来说,教师在依照科学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进行田径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身心的放松,然后做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比如活动一下手脚关节、轻微跳跃等,让身体先过渡一下再投入到训练中,且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训练时间,要提前计划好训练多久后进行休息,最好是合理、科学地安排训练与休息的时间,让学生能有充足的缓冲期,但又不至于因过度缓冲影响训练进度。训练后,要提醒学生或是直接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肌肉拉伸,并让学生以拍打的形式放松全身肌肉。学生放学后也要时刻与学生保持联系,督促学生有科学的恢复运动,并提醒学生恢复做好后要进行充足的睡眠来帮助身体及精神修复,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强度训练后的次日出现肌肉酸痛、全身无力以及精神欠佳等问题,也才能在投入训练时保持良好的状态。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是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的关键阶段,而田径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应当致力于提升田径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田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提升,在身体强健的基础上,获得精神意志的强化,进而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何春林.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8(12):126+128.
[2]唐燕忠.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206-207.
[3]于宏家.以“趣味”“互动”与“竞争”构建高中体育田径课堂教学[J].田径,20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