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业分层设计应参考的方向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初中作业分层设计应参考的方向探究

杨磊,吴新强

鹤壁市致远中学

摘要

新课标教育体系下,分层作业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尤其对初中生而言,不同学科的分层作业更利于教师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对其作业进行提质增效。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分层作业设计理念和具体实施的方向,摆脱传统作业的枯燥乏味,让学生能够真正吸收学习知识,在个性化发展上将学习生涯打好扎实基础,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分层作业;智慧作业;个性化

正文

一、分层作业的实在意义

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可以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作业作为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不可或缺。不仅能够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更能够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提供到巩固和复盘的作用。传统作业形式单一乏味,给学生造成过多压力,消磨学生积极性,限制学生更多思维拓展的空间,甚至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提高。教师在进行中学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分层作业,有助于让作业形式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更符合新概念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分层作业的设计发展方向

1.尊重学生节奏,开启量级分层

教师应重新定义作业量的分层,对于学习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在保留基础练习和重点内容的基础之上适当减少难点,让学生依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拓展性练习,可以在其他形式上进行弥补,比如说丰富课件内容,丰富课堂形式,增加学生之间关于学习内容的交流等等。如此一来,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相同时间能够完成更多内容,而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先打好基础,继而由浅入深的进行提升,不能揠苗助长。可以利用播放学科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增加学生记忆点。这样能够帮助不同学生充分得到其应有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教师需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进行长期关注,确保学生每个发展阶段能尽可能多吸收、多汲取,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2.尊重学生差异,进行难度分层

在学习过程之中学生能力存在差异性,这是非常常规的现象,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差异性多关怀,多包容,多尊重,多理解,找准学生当下阶段的发展区间,为学生能够制定符合区间的作业标准。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针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选择。对于各种难题,比如数学应用题,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英语作文等,这些不能够强制学生去完成,而应该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亦或者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形成隐性教育和良性竞争的环境,学生会不自觉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实现作业好成果付出更多努力。

3.尊重学生速率,制定个性时间

不同学生对作业完成时间会产生不同,教师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在进行实践研究时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吸收到知识,利用作业得到巩固与提升。比如说在作业中需要完成的难题部分,对于学习节奏慢的学生可以采取放宽政策,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设计一些额外练习,速度慢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提交时间。确保学生真正完成有质量的作业,让学生能够扎实的学习,形成长期记忆,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

三.文、理科作业分类设计类型及解读

以九年级数学为例:

数学作业可以分为学案预习提示、课堂作业题、课后反馈训练题等多种形式。

(一)学案预习提示:

对每一个新的课时给出对应的学案提示,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做出充分的预习。

(二)课堂作业题

数学教师精心教研,对于知识的学习具有精准的引导作用。

(三)课后反馈训练

题目要层次分明,尽量让学习暂困生在作业中找到自信,让优等生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学习充满了挑战。

再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

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类型可以分为: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及单元复习作业等。

(一)巩固性作业     

此类型作业侧重于巩固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向全体学生,紧扣当堂学习所涉及的内容或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达成本课时必须的基础目标。

(二)拓展型作业     

面向大部分学生,以本课时知识为核心,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分梯度设计不同综合度和难度的作业。

(三)实践型作业     

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具有适度综合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和背景,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解读、评价社会现象,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四)单元复习作业     

重在引导学生回顾单元主题,梳理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相应知识脉络体系

总结

针对于分层作业布置形式,教师应注意多应用于课堂实践之中。只有进行大量实践,反复练习和定期检测,才能清楚地掌握模式运用的长处和弊端,能够更加完善教学成果,更好地进行学生的学况检验。主要根据作业量,作业难度和完成时间进行分析,尤其还要注意个性化的设计,要让作业整体具有趣味性,也要发挥好教师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学生为本,从不同学生的学况初发,真正做到让中学生轻松减负。

参考文献

[1]丁钢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周勇 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3]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