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策略

贾亚静

容城县晾马台镇辛庄小学  河北保定  071700

摘要:热爱劳动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的一项重要教育版块,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掌握各项技能与能力,还能助其收获道德、文化、习惯上的正向引导,从而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这个年龄阶段,除了学习学科知识,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将精力放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劳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等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之后,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更多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意识缺乏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很多家庭和学校都会受“重智轻劳”思想观念因素的影响,甚至还有很多家长和教师自身都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意识,往往带着较片面的成才育儿观念,认为读书比动手劳动要更加重要。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的教师都非常肯定劳动的价值以及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很大欠缺。除此之外,大部分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家长抱有“学生这么小,能让他干什么?什么也干不了”这样消极的心态。这样一来,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片面的认知,导致他们把劳动当成纯粹的“体力活”,而这种思想观点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之中固化了孩子的思想。因此,由于劳动教育意识的缺乏,外部环境没能引导学生们主动进行劳动,给开展劳动教育带来了阻碍。

(二)劳动教育行为单一

除了上述劳动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劳动教育的行为较单一,仅仅局限于生活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没有相对应的拓展和延伸。不仅如此,很多教师和家长过于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们劳动情感的深层次培养,但其实,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生活,从实际出发,不能依赖于书本知识的培训,而是要放眼行动,在生活中感染学生,使劳动观点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具体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与成绩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就需要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教师在改变教学观念时,首先需要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劳动光荣”的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热情,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劳动活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需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多讲解一些名人事迹,如袁隆平为了研究杂交水稻不辞辛苦亲自照料田地,屠呦呦历经千辛万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奖等故事,或者从学生的身边情况入手,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实际案例给学生讲解,让学生从别人的事迹中领悟“劳动最光荣”,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劳动教育活动。

(二)激发学生兴趣

劳动教育绝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除了要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需要以及身体素质发展需要来制定不同难度的劳动实践活动。还要根据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方面制定多种形式的趣味性劳动实践活动,从而让小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提升劳动兴趣。

例如,在学校方面,校内所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除了基础的日常值日工作外,还包括绿化带的浇水、施肥、管理等工作,这样一来学生能感受到劳动者的不易,进而更加珍惜各方面的劳动成果;在社会方面,教师可以引领小学生到敬老院去体会照顾老人的公益劳动活动,还能帮助城市的环卫工人来清理道路垃圾,同时还可以通过采摘和售卖、捡瓶子和废纸箱来感受各行业劳动者的不易等;在家庭方面,学生可以在完成自我服务的一些劳动之外,还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以父母的评价与夸奖来收获成就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刻地明白,接受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他人以及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并在相互服务的劳动过程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从而提升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程度。

(三)结合微课课件传授学生劳动技术

微课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开展视频教学,视频的时间通常会控制在8~15分钟,学生在观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高效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其注意力也更集中,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以保障,同时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微课教学可以与教学资源拓展相结合,帮助学生换一下头脑,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更真实地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所描写的各种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微课资源丰富多彩,但也需要教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不要过于生硬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的分析,要有凭有据、科学、合理地开发一些互联网技术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举例来说,在编织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技术带给学生一个手工的场景,让学生看到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好奇心,教师就是要用这种好奇心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完成编织任务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选择的网络资源设计互动活动。如在编织教学前导入影像素材,让学生观看以后自主思考,然后到讲台上,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工艺品,或者自己家里的工艺品。接着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按照微课进行尝试。学生看到微课影像以后,已经对工艺品的样式、分类和制作流程有了简单的认识,接着可以在微课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一旁利用微课技术的录像功能做好标注,等学生编织完毕后,根据录像的过程,教师再给学生作出细节指导,这就是微课技术带来的新型的教学策略,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所以,为了更好地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对劳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并且将多种渠道引入劳动教育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展菊.关于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案例探究[J].家长,2020(22):148-149.

[2]庄莉.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劳动习惯[J].福建教育,2019(17):14-15.

[3]许超筑.也谈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52):166.

[4]任丽丽.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J].现代教学,2018(04):65.

[5]李风峰.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18(1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