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第二小学
一、案例背景
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孩子的价值观发展很重要,但是有的时候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物质追求。其实这种情况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是比较常见的,在农村,有的家长仍然是小学水平,那么家长的文化水平就不足以和孩子进行价值商谈。还有一种家长是自身素质比较高,这些家长会对待孩子的发展则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自己发现正确的价值观念,殊不知,他们也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孩子在生活上、交往上几乎都是向父母学习的。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以身作则,孩子的价值观念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案例描述
小惠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从小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严重重男轻女,爸爸的脾气暴躁,沟通不了就打她,她非常恨爸爸。再加上奶奶经常说妈妈的坏话,说妈妈本来是要打掉她的,是奶奶拦住了她才能出生等等,所以她也很讨厌妈妈。小惠的性格倔强,不听家里人的话,曾经试过离家出走,去看过心理医生,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父母后来积极配合教育,带她去看医生,甚至让她进入一些青少年行为矫正中心,经过多方面的同心协力,孩子最后能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三、案例反思
(一)当前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主体家长和教师虽然都有家校合作的强烈意愿,但都缺乏责任意识,还有少数家长监护人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心理,选择误导孩子。当前的家校合作主要是由学校教师主导,家长配合;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业方面,很少涉及生活和心理健康等且合作的方式单一,整体处于低层次的合作。总的来说,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在具体实践中的合作有很多阻碍,缺乏有序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下面我将从家庭和学校两大方面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家校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家长的参与,没有家长的参与,家校合作就不复存在,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留守儿童的家长/监护人因其群体的特殊性,家校合作的参与程度非常低。要想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情况,就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家长监护人合作意识不强,重视不够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和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合作意识,主要表现为合作双方主体是否有意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家长监护人是否能主动跟教师达成共识,站在教育统一战线,协助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相关活动。如果家长监护人这一方面没能形成足够的重视,那么学校教师就无法在活动中大胆施行家校合作。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或者家中亲戚,老人家及代理监护人大都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跟教师的交流也是关心孩子在学校是否听老师的话,有没有调皮捣蛋,认为家校合作就是看管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能够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就行了。沟通内容狭窄,很难做到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全发展。“我们什么也不懂,没办法教孩子。”“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为了让老师教的,沟不沟通的无所谓。”因此,总是认为家长只是保证学生的衣食住行就行,将孩子的一切教育寄托在教师的身上,缺乏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家长监护人合作能力欠缺
家校合作不仅要有合作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能力。合作能力是指工作、事业中所需要的协调、协作能力。家校合作过程中最突出的合作能力就是合作主体双方的沟通协调能力及策划执行能力。留守儿童父母受种种原因的限制,要么是手机远程遥控代理监护人,要么是直接手机上跟教师沟通,请教师多多关注,多是口头监督。受教育经历成长环境的影响,有的家长监护人有自己的一套教育观念,对教师工作不理解,如果跟教师存在观念上的冲突,且缺乏沟通技巧,很难达成教育统一战线。
2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并没有关于家校合作的规划和具体成文的操作章程,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却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家校合作流程:普遍建立了班级群,用于家校线上交流;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家长会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合作内容形式的随意性,无计划性
教师和家长监护人的沟通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家长会,除此之外就是上下学接送孩子的时候跟老师简单聊两句,交流内容难以深入,很难有家长、监护人主动单独到校跟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谈。过去教师主动联系家长一般也是学生出了问题,需要家长出面解决或是学生态度不认真需要家长进行威慑。这也造成了如果教师让家长去学校一趟,家长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孩子犯错误了,很难让家长愿意走进学校。合作形式的随意性、无计划性更会让家长怀疑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对教师工作缺乏信任和支持。
(2)教师参与愿望不强
教师参与愿望不强,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家校活动的热情不高,没有将家校合作纳入教师日常工作规划中的意识。“相较于一般家庭而言,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加会主动联系教师,每学期都能接到很多留守儿童家长打来的电话,我们一般也是在电话里直接告知,请家长自己再跟孩子说。”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作为教师的任务,剩下的不足交给家长去补救。
尤其是学生监护人是爷爷奶奶辈的,更不愿意跟老人家说太多。“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跟他们说明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单纯的交流,很难付诸实践根据我说的不足之处去及时监督并纠正孩子的错误。有的老人家溺爱孩子,还认为你说的不对,自己家孩子很乖很聪明,对教师不理解,所以,留守儿童的工作很复杂。”因此,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愿望不强,不仅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长监护人对教师工作的不支持。
(二)解决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教育从不是一方的独角戏,不仅需要家庭教育的加持,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要想推进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顺利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总结了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合作观念
先思想,后行动,一个好措施的施行必然离不开一个好思想的引领。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意识不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者犯错,家长轻则痛斥,重则打骂,不会很好地与孩子沟通。久而久之,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会尽量瞒着交母,不与父母沟通,慢慢地与父母之间形成心灵隔阂。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成长中父母长期缺位,这也导致了孩子跟父母不亲近。父母为了生活在外奔波,把幼小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包办孩子生活的一切事情,担心孩子父母不在出差错,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这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性格。另外,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心、照顾,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形成孤僻、倔强、任性的心理,且很难矫正。
2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和合作能力
家校合作效果不理想的首要原因在于家长素质不高,没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合作能力。他们中有的不仅对孩子的学业帮不上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教育也帮不上忙。留守儿童家长的家校合作能力比较弱,首先就体现在与老师的沟通上,有的家长缺乏沟通的主动性,甚至做法偏激,不能妥善地与老师沟通。其次体现在其他各参与方式中,家长在为学校提出建议、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校提供志愿服务等等上的参与水平都偏低,也反映了农村家长的家校合作能力比较弱。
结语
一棵大树有无数片叶子,每一片叶子看似相同,但实质上都存在细微的差别,因此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也不会完全一样。有的想随风旅行,有的一直陪伴大树直到秋季来临,身体枯萎才愿掉落,总之,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正如学生选择自己崇尚的价值观一样,如果是内心所愿,那在实践的时候也会欢声笑语,反之则会抑郁寡欢。小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都比较差,因此,家长、学校、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有挫折、失望、沮丧、甚至黑暗的时候,那价值观这个指南针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会给你带来无比巨大的力量,这是众多成功人士所拥有的共同特质。扬起风帆,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前进的灯塔,那前路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也终究会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