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路径

王雅琪

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七学校

摘要: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作业则是练兵场。它是学习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作业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进步的一个过程。在“双减”政策导向下,数学教师应深入分析小学生在作业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本着减负增效的战略导向,就具体的作业设计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充分彰显“双减”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以轻松高效的状态实现对作业的深化探索。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引言:

“双减”是重要的战略方针,它的提出让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顺应“双减”的发展趋势,从作业角度出发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和导向,对作业的设计进行有效调整,减轻学生在作业方面的负担与压力,促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品格,实现智育与心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让学生既能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智力水平,也能够实现身心层面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有效提升[1]

一、设计生活化作业

生活是知识的有效来源之一,知识源于生活,必将用于生活,生活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试炼场”,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让其在生活中将知识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价值,尤其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数学学科。在“双减”政策引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上要坚持“知识从生活中来”的基本原则,合理渗透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作业上要贯彻“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引导学生提取生活中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减轻学生在作业中的心理压力,提升作业效率[2]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效果,教师应从作业设计的角度入手,并注重作业的生活性。一方面,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入手,结合具体的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如,计算问题、平面图形的面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再增加知识的高度,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让学生主动“走入生活”,依据所学知识,从生活中主动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创新作业形式,以有效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作业的乐趣和价值,有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二、设计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是和统一要求的作业相对立的一种形式,内容和形式因层而动、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作业,特殊学生还要个别对待[3]

分层设计作业首先要体现层次性,一般可以按照难度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知识的直接应用、基础练习、例题的仿题等;中档层次:课本习题、例题的变式等;高档层次:综合性题、创新题、开放题和探究题。但分层并不代表就可以一味地拔高难度,应将难度控制在合适的水平,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取得最大化的效果。研究表明:作业与测试成功率的高低与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愉悦感以及学习成绩之间成正比。太容易,激不起学生的征服欲望;太复杂,学生觉得总是完不成任务,也就缺乏了信心。一般情况下,拔高题有60%的本层次学生能够解答正确,较为合适。

分层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难度入手,这里的难度主要指思维的难度。2.从题量入手,量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的已有水平。3.从要求入手,例如要求一题多解、要求解题并创编同类型题等。4.从完成时间入手,例如,优等生当天交作业,中等生隔天交作业,后进生可适当宽限时间。

分层作业表面看来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需要分层设计、分开布置、分批批改、分类讲解,但是如果能坚持将分层作业常态化,则必能使作业适合每一个学生,让“该扶的扶一把”“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从而发挥作业最大的效能。

三、设计自主型作业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并不意味着减少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和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作业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在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上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从而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教师应注重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转换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主为“自己”留作业,并清晰自身这样布置的目的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以让学生对自身能力有客观认识,更好地查漏补缺,提高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采取师生共同设计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设计的过程。比如,教师与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在课堂上经过探讨,一致决定通过实践的方式巩固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业观,让学生能够把作业当作“朋友”,让其从不同的作业类型中获得学有所获的欢喜,而非苦不堪言的负担。

四、设计实操作业

相较于传统的书面作业,实操类型的作业更符合“双减”的政策要求,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相关数学规律,进一步增强学生在作业拓展训练方面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轴对称图形”是重要的知识点,在围绕这一内容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需遵循减负增效的指导原则,对作业形式进行优化创设。教师加强实操类作业布置,可以引领学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以及理解的图形特征,利用所具备的绘画技能和拥有的创新灵感自主设计具有一定创意性的轴对称图形,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审美思维,提高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根据自身在“正方体与长方体”这一模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所形成的几何思维,进行模型的自主构建与创设。学生通过生活素材的支撑,有效发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几何功能优势,可以构建充满个性和创意的机器人模型。学生在作业探索中,能够实现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五、开展实践体验型作业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对学生而言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对其生活的影响。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中要设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设计:

1.操作型作业。例如,在“正比例”教学后,让学生实际测量竹竿高度、竹竿影长和旗杆影长,借助正比例关系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2.体验型作业。例如,教学“千克和克”后,让学生与家长去菜场买菜,先估一估,再称一称,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知道在菜场一般都是用“斤”作为重量单位。

3.调查型作业。数字化时代对学生数据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引导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将变得更为迫切。除了教材中安排的一些调查活动外,就学生关心的电脑游戏、手机、压岁钱等问题调查或访谈,统计分析后做出自己的看法和倡议,也是很好的作业设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业在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巩固提升、夯实学习基础、提高整体学习能力方面具有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在“双减”政策引领下,教师需深入分析当下数学作业设计的不良表现,以减负增效为目标,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确保所构建的作业体系更加新颖,彰显出独特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在面对数学作业时能产生兴趣、提高动力,并自主而高效地完成探索。

参考文献:

[1]温素玲.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9(02):91.

[2]刘爱金.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分析[J].江西教育,2019(03):74.

[3]贾发科.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上),2019(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