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中医院 针灸脑病科 221000
摘要:目的:评价耳穴埋籽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价值。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020年5月~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资料完整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8例为对照组(运用常规干预措施)39例和观察组(运用耳穴埋籽法)39例,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血流动力学。结果:两组干预前VSS-SF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VSS-SF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等血管血流峰值速度相比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结论:耳穴埋籽法可显著眩晕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
关键词:耳穴埋籽法;眩晕;基底动脉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伴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偏瘫症状。患者发病后,及时就医,找出病因后针对性干预。在常规干预体系中,常用健康教育功能锻炼等方式,效果有限,而耳穴埋籽法能改善脑循环,有效缓解眩晕症状,不易复发。此次试验旨在探究2020年5月~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接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经耳穴埋籽法干预效果,现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5月~2022年11月期间入我院登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最小、最大年龄各为44岁、79岁,平均(61.54±2.06)岁;脑出血后遗症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后循环脑梗死26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9:4;最小、最大年龄各为43岁、80岁,平均(61.65±1.95)岁;脑出血后遗症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后循环脑梗死18例。纳入标准:①意识清醒者,②认知功能正常者;③能完成本研究所有测试者。排除标准:①病毒感染者;②外耳感染湿疹者;③未完成试验而中途退出者。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O.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注意饮食清淡、保持心情愉快;告知患者家属变换体位时动作宜柔,定期为患者讲解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等知识[1]。指导患者左右手相互传球练习和睁眼、闭眼重复锻炼。
1.2.2观察组应用耳穴埋籽法
观察组运用籽耳穴埋籽法:以内耳、神门、交感为主穴;肝阳上亢之体者加用三焦俞穴位;气血亏虚之体者加用脾、胃、肾俞穴位;瘀血内阻皮质下者加用选加内分泌、皮质下、脑干、肾;耳鸣者之体者加用内耳、三焦;恶心或呕吐之体者加用胃、膈等;合并失眠之体者加用失眠穴、皮质下、神经衰弱点等;痰浊内阻之体者加用脾、肾、肺、皮质下[2]。耳穴埋籽l粒/穴,3~5个穴位/次,按压3~5次/d,按压1~2 min,隔1d给换1次药。
1.3评价标准
4d后,采用眩晕症状评分简化量表(vertigo symptom score simplified scale,VSS-SF),该量表共15个项目,采用0~4分的五级评分法,总分60分。以上各项分值越高,则眩晕症状越重[3]。②经颅多普勒检查,调查两组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右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范围(± 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两组差异显著,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眩晕症状分析
干预前,两组VSS-SF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VSS-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VSS-SF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 例数 | VSS-SF评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39 | 19.57±3.72 | 18.38±3.35 |
观察组 | 39 | 19.48±3.51 | 15.32±3.74 |
t | 0.110 | 3.806 | |
P | 0.913 | <0.001 |
2.2血流动力学分析
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等血管血流峰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血管血流峰值速度比较(± s,cm/s)
组别 | 例数 | 左椎动脉 | 基底动脉 | 右椎动脉 |
对照组 | 39 | 47.35±6.44 | 52.47±5.77 | 42.13±4.87 |
观察组 | 39 | 51.46±7.88 | 57.24±6.92 | 47.15±7.98 |
t | 2.522 | 3.306 | 3.353 | |
P | 0.014 | 0.001 | 0.001 |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因素体虚弱,情志不遂而致病。该病治疗取决于疾病严重程度、病因学等,还需重视护理干预,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4]。
耳穴埋籽法是一种常用中医传统技术,基于人体经络脏腑密切联系,通过刺激经络或穴位调节神经功能,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到行气止痛、宁心安神、抗眩止痛作用,辩干预,能改善患者眩晕不适症[5]。
在本研究中,两组VSS-SF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因为耳穴埋籽法将辨证施护与护理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不同证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穴位的有针对性干预措施,辨证施护,从而改善了临床症状。两组血管血流峰值速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原因是耳穴埋籽法通过用手指按压以达反复刺激耳穴效果,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保障椎-基底动脉供血充足。
综上,耳穴埋籽法对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有显著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细节护理干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143-144.
[2]任莉琼,钱淑霞,顾静霞,等.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01):194-196.
[3]曾成霞,李英志,李蓉,等.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在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4):86-88.
[4]程松.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临床有效性[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06):122-124.
[5]吴亚文,韦衡秋.耳穴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08):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