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市镇龙乡初级中学 530307
摘要:近年来,中国许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结构被调整为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的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小学生过早地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并不喜欢在学校集体生活,这样便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和无聊,因此需要在学校为这些学生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咨询。由于寄宿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应该非常重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尽早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他们才能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特殊群体;心理疏导;管理
寄宿制学校是指为学生提供食宿服务的学校,大部分出现在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在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会实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有助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和管理效果的优化。而在寄宿制小学的教学中,学生一周有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与教师在一起,这就使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具重要的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充分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创新措施来实现班级管理效果的优化,促进农村地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1.农村初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1.1不善交流,性格孤僻
小学生正在一个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有人教他们如何充分应对出现的问题。然而,由于他们长期呆在学校,与父母的联系较少,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这些学生性格内向,经常沉默不语,对教师的提问不作回应,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对课堂不感兴趣,不主动参与,似乎不了解情况,因此自卑,感到孤独。
1.2情感缺失,情绪焦虑
寄宿学校的教育使儿童脱离了父母的监督,使他们的自制力下降,更容易进行比较和模仿,更容易浪费钱财,说脏话,不讲卫生和偷窃。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同龄人群体在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没有父母的指导和领导,不良行为就会发展,他们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偏差。大多数寄宿学生都有机会每周与家人见面一次,但有些住在偏远地区或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的学生可能只与家人见面几周,甚至整个学年。家庭照顾不能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长期缺乏爱会使他们感到没有安全感和情感上的困扰。例如,他们可能害怕被同龄人欺负,生病时得不到照顾,因为学习困难而被同龄人取笑,以及其他负面心理考虑。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最需要父母的关怀。没有父母的陪伴,当他们不得不独自应对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困惑和焦虑。
2.农村寄宿制小学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和管理措施
2.1心理疏导,实施人性化管理
农村寄宿小学学生本身因为是留守儿童的缘故,较为早熟,心灵也更加敏感脆弱。所以,教师要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遇到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用合理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家乡也需要不断的跟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一方面能够让家长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乡的帮助,了解学生的性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措施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例如,当学生初次进入学校,生活不适应,想念父母,不知道怎么交朋友时,老师可以给家长打视频电话,让学生能够跟父母联系,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大量的团体活动,让学生们彼此成为彼此的朋友,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2.2营造温柔舒适的环境
学校应当努力为寄宿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寄宿氛围,环境布置要尽量温馨,让学生即使离开家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让学生们彼此相亲相爱,互相照顾。首先,当学生第一次进入寄宿学校时,教师要耐心地教导孩子们如何叠被子等个人卫生问题,还要教导学生如何共同打扫宿舍卫生,保持宿舍整洁干净,学校也可以每天进行宿舍卫生检查,对表现好卫生打扫好的同学进行褒奖,对卫生整理上还存在不足的学生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其次,为了让宿舍环境更温馨,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一起装扮宿舍,在宿舍种上漂亮而又治愈的盆栽,宿舍墙体上贴上善良可爱的动画小贴纸,将宿舍装扮成学生们喜欢的可爱模样,在圣诞节还有过年等节日时,也可以在根据节日贴上窗花等,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家的味道。学校在管理时,也可以进行较开放式的创新管理,可以允许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小玩偶等带进学校,使宿舍环境更温馨,这样就能让学生更爱自己的学校,也有利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之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2.3积极进行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
在对农村寄宿制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班级文化氛围的有效营造与优化,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首先,农村寄宿制学校应积极的进行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创设良好、健全的物质文化氛围。这就需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应积极的进行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教室环境的构建与优化,使学生能在完备的学校基础设施中获得良好的学校生活条件,为学生的良好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还应在校园、班级内积极的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如,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的参加相关的课余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进而更加热爱学校生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以此实现自身社会参与程度的强化,并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思想品德的培养。
3.结语
综上所述,寄宿制学校在促进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适应性,保证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能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和改革,努力解决寄宿制学校儿童在适应学校结构中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问题,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取向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岳山.学校管理视角下西部农村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2013(12s)54-54.
[2]李生春.浅析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与疏导[J].丝路视野,2018(19):22-22.
[3]戴月根,谌 健.论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策略[J].魅力中国,2019(14):277-278.
作者简介:王孔专,男,1979.05,一级教师,基础教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