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综合治理,实现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强化综合治理,实现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周明

湖南省工程地质矿山地质调查监测所  长沙 410014 

摘 要:事业单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是强化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职能、提升事业单位运行效能和服务保障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定位不准、职责不清、公益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要整合重组机构,优化职责配置,改革体制机制,释能赋能增能,激发活力动力,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新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综合治理;体制创新;策略

一、强化事业单位综合治理、体制创新的意义

事业单位是一类很独特的组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第三部门。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我国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国家兴办并由国家管理的,按照国家计划运行的机构,需要国家财政供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事业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既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1、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接续,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升站位,深刻认识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把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放在“首善之区”建设的全局中来看待、来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决落实改革要求,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2、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关键在于吃透上级改革政策,落实上级改革要求。各部门要准确把握改革的内涵,坚持从根本上改,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按照机构设置全面配置机构职能,通过改革实现事业单位从“改头换面”到“脱胎换骨”的根本转变。

3、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项综合性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改革自觉、增强改革定力,汇聚改革合力,既要一改到底,也要稳妥推进,既要夯实责任,也要严明纪律。改革期间,要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坚持强化组织领导、有力有序实施,确保顺利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任务。

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点

1、主办主体的单一性。目前的科学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卫生医疗机构、体育机构及其各项事业机构绝大多数都是由各级政府主办并主管的事业组织。

2、事业组织运行的行政化。在社会事业管理组织体系中,政府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社会事业的主办者、管理者甚至经营者的多重角色,造成政事不分和政事的一体化。

3、事业组织经费的财政化。国家为事业组织提供了一切事业经费,而且还为事业组织制定了统一的事业财务制度。

4、事业组织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由于事业活动方式的非产业化,以及国家财政拨付各项事业经费,造成了事业组织的行政化与福利化。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

1、管理体制僵化,职能边界不清。管理机制不活,管理方式落后;人头负担沉重,事业经费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事业资源浪费严重;事业组织已有改革的局限性;已有改革不全面、不彻底。主要表现在改革缺乏总体规划。目前的事业组织改革的措施多是浅层次的,较少触及关键环节。事业组织改革缺乏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的支撑。

2、人员结构、用工类型复杂。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同时存在有编制和无编制人员管理。很多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人员会根据编制来衡量自身工作内容,攀比、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有编制人员在单位中往往处于强势、有利地位。在“只退不进”的体制下,随着有编制人员年纪增长、退休,单位在编在岗人数呈骤降趋势,但资产管理、机关后勤服务、办公区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等工作并未因人员不足而减少,原有工作依然存在,同时房屋年久、设备老化等所导致的安全隐患与日俱增,旧建筑加固、安全隐患整治工程量呈上升趋势。

3、激励机制流于形式。由于大部分岗位尚无直接业绩,主要以平时工作表现为考核标准,考核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但重管理、轻技术和工勤,而且同一岗位同一职级绩效基本相同,存在平均主义。因此,单位人员工作存在“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影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不同用工类型,造成人员身份、薪酬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有些人在岗位上得过且过,工作不积极不努力,浮于表面。

4、事业单位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针对事业单位官僚化的倾向,有人主张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既不能片面行政化与官僚化,也不能单纯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而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事业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管理创新。

四、强化综合治理,实现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策略

1、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和细化社会组织分工、分权、分责、分利、分险、分法和分规,明确规范各类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功能、职责、运行机制和行为规范,建立公正规范的公益事业机构的法人制度,创造良好的事业组织发展环境。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公益事业法人制度,才能确立公益事业机构的社会主体地位,促进和保障公益事业的自主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从根本上摆脱过去事业单位行政化、官僚化和片面商业化的弊端。

2、推进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事业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公益事业管理既不同于政府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管理,为了增强事业单位发展的活力,应该广泛地招贤纳士,造就和培养一大批高境界、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现代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发展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管理的事业家,取消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干部职务的行政级别,改变过去那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事业单位领导的行政化与官僚化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克服事业单位官本位的倾向和习气。同时,公益事业家的使命也不同于企业家的使命,不能单纯追求片面的和短暂的经济效益,而应该致力于服务社会公众,实现公共价值。

3、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结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政治安排,是政府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把坚

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力推进改革。注重发扬民主,依靠广大干部职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凝聚改革合力,确保实现改革预期目标。坚持事业稳定与激发活力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找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稳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确保改革平稳顺利进行。同时,以改革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营造干部职工发展良好环境,为更好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激发活力、锻造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平台。

4、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公益事业评价体系,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客观的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行政评价体系,从而促使事业单位改变官僚化的行为模式和作风,促使公益事业机构不断提高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运行绩效良好、社会公信力强的社会公益组织给予适当的政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相反,对于违反社会公益组织准则,以公益为名谋私益,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事业单位,要给予相应的惩处。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益组织的监督、评价和奖惩机制。

5、建立多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公益事业监管体系,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公众监督等,确保社会公益组织的公益性、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公私不分、公权私用、公物私用、公财私用、假公济私、化公为私、效率低下、服务不良等诸多与其公益性质和目标不相符合的现象,却很难从根本上得到纠正。究其根源,依然是整个社会组织体系分工不清和权责利关系分化不明所造成的。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事业单位在体制管理中的问题较多,如要解决当前问题,只有采取创新手段,使得事业单位在综合治理方面有所提升,才能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使事业单位欣欣向荣,并且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国栋.事业单位改革的困境与思考——以中部S市事业单位改革为例[J]. 行政科学论坛,2022(14):190-191.

[2] 谭伟真.新时代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 办公室业务,2021(25):382-384.

[3] 田敏.增强企事业单位凝聚力的关键[J]. 紫光阁,2019(18):203-205.

[4]赵康.基于网络时代事业单位党建信息化创新分析[J]. 活力,2022(2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