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江苏省镇江市 212013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高校外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的一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外语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需要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1]。课程教育过程中贯穿育人目标,用主流价值引领学生,加强和学生情感价值的关联度,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坚定文化自信,进行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探索是培养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的新举措。
关键词:高校外语类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模式;策略
1外语实践课融入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1.1促进专业教学符合社会需求
作为实践课,需要配合基础理论课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操作与实践。而外语类实践课因其语言特性,与一般实践课有所区别,授课的主要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自己专业的外语语种,更是要通过实践获得运用外语实现就业的基本能力,因此,外语类实践课授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外语型人才。但目前很多外语类院校的实践课程过于注重外语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讲解,花大量的时间在配套外语基础知识的授课与理解上,而忽视了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具体能力的需求,出现了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教学与实际运用之间的矛盾,正好可以利用不属于基础科目但又能与主科相辅相成的实践课进行补充。通过适当地在外语实践课中融入思想教育,不仅能扩充学生的外语课外知识,还能牢牢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外语人才。
1.2帮助外语人才树立文化自信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并学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思想。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学生有必要也有义务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尤其是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外语专业知识与外国风俗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国外的思潮与理念。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更容易会被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国度下,渲染出来的自由、民主、开放的假象所吸引。思想意志不够坚定的话就很容易受到国外腐朽意识的侵蚀,使得一直以来坚定的爱国理念发生动摇,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譬如,近年来有些许学习日语专业的学生,过分推崇日本的二次元文化与动漫产业,产生了他国文化优于本国文化的民族自卑感,表现出伤害民族感情、有损国家形象的言论和举动,这就是受国外文化渗透而对本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的具体表现[2]。不加以重视的话长此以往,大量优秀的外语类人才将会流失海外,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将逐渐没落。因此,作为配套外语专业基础课的实践课程,可以在不耽误专业知识练习的基础上,多融入一些思想政治元素与外语相结合的训练,这样不仅能扩宽学生的实践练习方式,还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
2外语实践课融入思想教育的方法探索
2.1教学内容——专业与思政融合的内容挖掘
本专业实践教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出实践教学所要传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目标、思政目标,思考这些目标所体现的价值所在。教学内容上,立足于翻译讲座的基本课题,深入挖掘翻译讲座中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内容,提炼其背后所体现的育人价值。实习老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运用反思日志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夯实专业基础,切勿眼高手低。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翻译的经历,亲自给予示范,使学生对翻译行业和翻译职业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对从事翻译的职业方向有较客观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翻译工作者的艰辛,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实习指导教师的分享,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将外语人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2.2提高外语教师思想素质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先进的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方针,除了完成日常既定的教学活动与科研工作,还应该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加各项与专业知识以及思想教育相关的培训与进修活动。只有努力成为相关行业的先锋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领导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尤其是外语类教师,由于接触到的是与我国经济政治、风土人情差异较大的国外语言与文化,在思想上如果不够坚定,受到了不良文化的入侵与腐蚀,将极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歪曲的思想观念输出给学生,不但不能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反而还会将学生带入错误的思潮与道路上。因此,想要在外语类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要加强外语类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外语类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3]。
2.3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导师开展讲座后跟踪反馈,企业导师开展讲座,在课程上解决学生疑问
企业导师给学生开展讲座和进行翻译实训,如笔译中翻译语料库中的对齐工作如何开展,实习指导教师会在后期跟进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翻译公司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双师型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课堂教学和实践运用,具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利用翻译公司的专长,可以清晰知道市场的需求,以市场带动学习。在线上实习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翻译技术职业素养》一讲中,谈到掌握搜索文本处理等翻译技术及了解职业素养时,需要学生了解熟悉翻译的技巧运用,融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体现,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体现。其内涵非常适合外语翻译学生的性格、职业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引导。同时,教师要保证各种在线课程的教学,努力实现网上课程的顺利开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互相帮助,大爱无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3结论
教师的首要职能是教书育人,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作为外语实践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明确外语教学的目标。在配合专业课进行外语实践练习的同时,灵活恰当地融入当前社会主旋律的思政元素,选择具有思想教育目的的主题作为外语实践的内容。通过新兴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再配合具有中国特色思潮的外语类教材,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外语技能练习与提升的同时,接触并吸收到更多正能量的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实现学生知识与品德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智彬.“多语种+”: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路径与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2020(04):18-21+3.
[2]杨洋,康巍巍.课程思政下高校外语类课程文化育人对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01):36-38.
[3]郭炜,李燕.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