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说理”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学生数学“说理”能力培养

刘燕茹

漳州台商投资区第三实验小学 福建省漳州市363107

摘 要:深度学习的“说理”课堂教学实践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说理”能力成长,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理性、辩证的认知,找到其间的共性与规律。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教材,深度数学知识熟悉并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以构筑教学实践的必要基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采取来达成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说理 本质 教材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来构建小学数学的“说理”课堂,进而让学生的“说理”做得来、说得清,其中最重要前提是教师对学科教材有着深入的研读,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掌握、剖析及运用,是寻找到和发现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发力点;以此为基础,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探寻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途径、策略,才会让“说理”课堂更为有效、高效。

一、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时代的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的来实现。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的主要是感性思维,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知识的掌握却是大量依赖于自身抽象思维的水平来实现的。这种情况下,“说理”课堂的进行——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面临的数学问题“说”清楚,就有助学生遵循“形成表象——语言内化——抽象概括”的数学学习规律,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次,通过“说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进而钻研数学。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单单停留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如数的读写,不仅要知道从高位读起写起,还要知道为什么一定要从高位读起写起?从低位读起为什么不行?为什么在读数时同一级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为什么末尾的零却不读?学生把这些数学道理说透了,自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并举一反三。

二、教师构建“说理”课堂的基础

基于深度研究课程来形成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要求教师对教材掌握透彻,找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课时教学与学生能力成长的合理契合点。

1.教材为纲。数学具有严密性,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因此教材的编排除了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外还具有系统性和有序性。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及蕴含的内在道理,还要整体把握教材,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确每个知识点所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学生是在学习前面三个基础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才能实现“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学习。显然,前三节的教学是后一节教学的铺垫。发现了这一点,在进行具体的课时教学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等才能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计划性。

2.知识间异同点。知识间的异同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深入剖析教材内容中这样的异同点,会让“说理”课堂更有效、高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的特征”就有区别。不同之处在哪里呢?疑难之处则在于后者只需看个位就行,而前者则需看全部数位的和。而这,也才正是需要“说理”的地方和教材教学中需要拓展的地方。

3.运用知识的本质。如今,网课满天飞,学生居家即可学习。如何让这些自觉的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那就要老师们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本质,进而追溯数学的本源。如数的读法:追溯到数的读写的本质——数的组成,7852可以用7000+800+50+2这样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出它的组成,读出数的组成加法算式的加数便是这个数的读法,而7200=7000+200,读出两个加数,就可以感受到末尾的零不读的原理。

4.生活习惯。数学从生活中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依赖一定的生活习惯与生活需要的。依然以数的读法为例,追溯到人类的生活习惯:一万一千是指11000而不是10001,因此要读10001就必须中间加零区分。也就时说,读中间的零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数而已,这样一来数的读法就全部理清了。

三、提高学生“说理”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1.激趣——激发“说理”的愿望

“说”是手段,“理”是内容,要让学生有兴趣,愿意去说、主动去说,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说理”冲动是必须的。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简单地让学生研读教材示意图“圆形纸片的分割”,也可以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但这样的观察式研究,很难以激发起学生“说”的兴趣。但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用真实的圆形纸片沿半径进行切割,构建“操作情境”,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很多;同时,学生也会发现为什么教材非要在括号内注明要切割成偶数等份而非奇数等份、为什么教材在用词上要用“近似于”“接近于”等。经由这一过程,再让学生说如此操作的想法、依据、结果等,学生也就会因有实操经验而有“理”可说。

2.氛围——给予“说理”的自由

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氛围融洽,则学生学习热情必高涨、兴致必昂扬。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想“说理”、敢“说理”、轻松愉快地地去“说理”,创设和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是必需。如鼓励、对学生没有能够有效“说理”时的婉转提示、对学生因“说理”错误而带来嘲笑的及时制止与合理引导等。

3.依据——引导“说理”的条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说理”,不是胡说、乱说,是有根据的科学、合理地“说”,借以反映其思维的过程、矛盾、结果等。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将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并学会融会贯通,归纳总结。使学生针对新知学习而进行的论说有其合理的证据。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经过,来做学生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说理”依据。同时,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示范。如讲解数的读法,教师要先示范读出数的组成,再让学生总结读法,理清读法。这种示范,有助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所学重要知识点;而就学科教学来说,则有助学生循例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以数学语言表达思想的最好方法。

4.辨析——领悟“说理”的妙处

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基于某一主题的课外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思想等,都是必然。这一过程中,“理不辨不明”,“辩”是接近数学本质的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如前例“圆的面积”教学中,我即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教材在用词上会使用“近似于”“接近于”这样的词汇。有学生即说“‘近似于’就是接近、好像是,但这个小纸片仍然不是等腰三角形,因为这个图形不符合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接近于’就是靠近、抵近,但这个图形仍然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长方形”。这样,“说理”的妙处就会在无形中通过学生的嘴巴被进行了完美表达,并有助其他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领悟。

总之,以“说理”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是如此重要且不可或缺,因而教师对“说理”的认识就必要深化、对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就必要科学、合理而有效。如此,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新知、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学以致用,才能够因其真正落地而实效彰显。

参考文献

[1] 王明滨基于深度学习说理课堂的实践与反思——以“搭一搭”为例 [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9,03:21-23

[2] 苏文明.基于深度学习探索小学数学说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J].文理导航(下旬),2019,0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