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610100
2022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用数学的眼会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就要在数学情境中触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找准能够有效触发学生深层动机的触发点,即学生的困惑处。从学生的困惑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从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一、深度解读教材,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
教学要有深度,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就必须有深度。教师深度解读教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做。首先,把握教材有深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一种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一种引领。作为一名教师在解读教材过程中要做到“瞻前顾后”,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要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要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要读懂文本的编排意图,要搞清插图和提示语的作用。仔细解读就是反复钻研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仔细推敲教材上的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每一道习题的设计,把握教材蕴含的深层意义。教材中习题由浅入深,由聚到发散,在课堂上怎么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怎么合理选择运用,都值得教师去思考。其次,处理教材有广度。解读教材不能孤立地看待各个数学知识点,有点道面,而应把它放到知识系统中去解读,要善于引导学生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扩大视角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夯实基础。
教材的深度解读要深到教材的核心概念中去,要深到数学知识的本质中去,要深到数学知识结构中去,要深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中去。通过对教材的深度解读,设计统领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以“以惑为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落实课堂四环节,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以惑为轴”是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特色,经过长期的探索,已形成立足“新课标、教材、学生”,围绕“诱惑、析惑、解惑、活用”四大环节来开展课堂教学的模式。“惑”即是问题,“轴”即是连结,将精心设计的问题以一定的结构进行连结,并在课堂中以四大环节的形式开展,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以惑为轴”正好与北师大数学教材中倡导的“问题串”教学方式相契合,但“以惑为轴”不仅仅关注“问题串”的设计,还关注整个课堂的发展流程,致力于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以此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1.“诱惑”环节,通过问题让学生产生困惑和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
“诱惑”顾名思义就是在新奇处创设问题,产生困惑,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导学生动学习。“诱惑”就要“诱”在“激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巧妙的情境诱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点,选择兴趣点,在新奇处创设问题,开展深度学习。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问题驱动激发深层动机。
教师精心设计等待学生探究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子问题群。核心问题要触及学生的困惑,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发现、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核心问题引发出若干个子问题,不断聚焦与深化,归纳与引申,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开放的动态学习情景中促进知识的建构。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触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析惑”环节,引导学生分析、辨析和探究困惑。利用子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式学习。
围绕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及子问题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采用独立学习、互助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逐步加深理解和建构。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不断地体验操作中尝试而获得新的经验。学习数学有时就是体验数学和做数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分析理解,切身体验。只有学生切身体验了,才能使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由分到合、由知到行的渐进理解,从而维持学生的深度学习。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
观察是一种认识能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就能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小学生年龄小,在观察时往往缺乏目的性,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最主要的观察对象。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培养学生抗抗干扰能力,促进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从中获取概念,发现规律。小学生观察事物很表面化,没有一定的次序,往往一个问题出现他随便看一下,就轻易草率地下结论,没有条理。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训练学生观察的条理性。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或有关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问题之间的条理性。在解数学题时要全面观察题中的条件、结论以及整个解题过程,以避免遗漏,忽略重要细节,提高学生的精确性。
(2)实践操作中探究困惑。
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而进行深度学习。
3.“解惑”环节,引导学生最终解除困惑,获得深度的理解。明了概念和原理、方法思想、本质与规律、意义与价值。
在析惑环节后,聚焦核心问题,组织学生逐一解惑,在交流与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切身体验与高阶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总结知识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等。解除困惑,习得知识,习得方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将以前的内容介入到当下的学习活动中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有机整合,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思维得以发展。
4.“活用”环节,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自己获得的深度理解去解决书本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运用中反过来增进学生的深度理解。灵活掌握、变式学习、迁移运用。
“活用”即活学活用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旨在巩固提高和拓展运用。因此“活用”要“练”在“变式与拓展”上。活用环节要注意习题内容针对性,层次性和创新性;内容上考虑要上知识的生长点,重难点,易混点上。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判断,连线,填空,列式计算等针对核心知识的变式和拓展练习。
在对核心问题及子问题得以解决后,教师要能从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发展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新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与知识归纳有新的收获,实现深度学习;另一方面要结合学习内容适当地调整学习策略,总结出相应的学科思想方法,对所学内容能融会贯通,能自主建构并联系实际拓展运用,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深度学习绝不是学习内容上多和深,也不是练习上的多与难,其实深度学习就是要关注孩子的理解,让孩子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当中有深度的思维地参与,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解决起来有些困难,要唤起孩子以往的经验,借助直观的操作、画图才能开展探究,然后在交流中有不同的想法,真正的是有思维的碰撞。我将继续以“惑”为“轴”,在诱惑中激趣,在析惑中探究,在解惑中明理,在活用中变式与拓展,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