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2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杨兰芝,马永清,关美芹

大庆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6

【摘 要】目的:探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实践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的适用性。方法:本研究所涵盖的对象是因缺血性脑卒中来我院就诊的48例患者,实验开始时间为2019年3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3月,依照双盲法将患者完成参照组(24例)、实验组(24例)组别的划分,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比对两小组患者护理前后负面情绪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护理后负面情绪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参照组患者更低,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实践中有着较强的适用性,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所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期间应大力推广临床护理路径。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价值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指的是因脑供血不足或脑供血动脉闭塞、狭窄而引发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1]。眩晕、力弱、肢体麻木等均是患有该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2]。该类患者若得到系统性的康复护理,则其肢体障碍会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会明显提升。现阶段临床上可被应用于护理该类患者的手段愈发丰富。鉴于此,笔者剖析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的适用性,现将详细报道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8例因缺血性脑卒中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病例选择时间范围是2019年3月-2021年3月,以双盲法为客观依据将病患完成参照组、实验组组别的划分,每一小组包含患者数量各计24例。参照组患者年龄阈值52-74岁,均数(61.24±2.04)岁;女患10例,男患14例。实验组患者年龄阈值53-75岁,均数(61.28±2.07)岁;女患11例,男患13例。显著统计学差异经两组病患常规信息对比后并未发现存在,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被应用于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在患者入院后首日护理人员需带领患者对院内环境进行熟悉,并科学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而后需以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康复护理路径的制定。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护理人员应基于患者及家属的认知程度积极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知识,纠正患者及家属的错误认知,使患者能够以更加正向的态度对待康复治疗。在患者入院第3-4天护理人员应在把握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积极与患者沟通,削弱患者的戒备心理,为患者倾诉内心想法提供渠道,鼓励患者以正向的姿态接受治疗。同时可通过列举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案例的方式实现对患者的鼓励。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变换体位进行指导,提升患者变换体位的科学性,以实现因长期卧床而引发的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在患者入院后5-8天,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患侧肢体展开被动训练,包括弯曲脚踝等动作。在患者入院后9-10天护理人员应将患者肢体被动训练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鼓励患者下床,并通过站立、慢步走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患侧肢体功能。在患者入院后第11-15天,护理人员应当教授患者辅助器械的正确使用方式,并不断提升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入院15天之后护理人员应当持续性强化患者的康复训练,并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将出院时间确定,叮嘱患者及家属居家生活的相关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数值与患者神经功能呈现负相关关系[3]。借助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实现对患者护理前后负面情绪的评估。每一量表分数区间为0-100,数值越大,则表明患者负面情绪越剧烈[4]

1.4统计学分析

    于SPSS20.0软件包录入待计算数据,t值检验计量资料,展现形式为标准差,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展现形式为百分比,若P值低于0.05,则说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NIHSS评分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NIHSS评分对比参照组患者更低(P<0.05),如表1:

表1:NIHSS评分(x±s,分)

分组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24

17.83±1.84

9.49±0.83

参照组

24

17.76±1.79

12.04±1.12

t值

0.134

8.961

P

0.894

0.000

2.2 SDS、SAS评分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DS、SAS评分对比参照组患者更低(P<0.05),如表2:

表2:SDS、SAS评分(x±s,分)

分组

SDS

SA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n=24)

63.58±3.68

25.45±2.43

60.18±2.55

28.82±1.74

参照组(n=24)

63.49±3.64

32.23±3.12

60.24±2.59

33.43±1.94

t值

0.085

8.399

0.081

8.666

P

0.932

0.000

0.936

0.000

3讨论

    缺血性心脑卒中在临床上被认为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被挽救后仍旧会存在一定的肢体障碍等后遗症。积极开展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障碍。临床护理路径是近些年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手段。临床护理路径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充分体现了护理的整体性、持续性。在这一新型护理模式下患者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更为科学的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且护理人员在落实工作过程中也会给予患者心理状态更多关注,鼓励患者以更加正向的心态接受治疗,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抗拒感,降低负面情绪对治疗的不利影响,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速度。

    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DS、SAS、NIHSS评分对比参照组患者更低,统计学P<0.05。

    综上,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临床护理路径值得被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舒萍,梁桂明.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运用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21,13(12):127.

[2] 刘青峰,袁有琳.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及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 健康之友,2021,24(15):250.

[3] 张晓宇,高书理,白亚娟.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的协同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2021,45(24):2622-2624.

[4] 梁媛媛.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系统医学,2021,6(19):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