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学生“欣赏.评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小学高年段学生“欣赏.评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朱继伟

广州市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当前,小学美术欣赏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高年段学生“欣赏.评述”能力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段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有关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欣赏.评述”能力;策略;

“欣赏.评述”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仍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效果欠佳的问题,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评述能力。

一、小学高年段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薄弱的原因

根据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导致目前小学高年段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较弱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其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生硬地记住了教师对美术作品地诠释和主观印象,而没有主动去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教学气氛沉闷,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极低。接受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难以参与知识的发现和生产过程,不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逐渐对美术欣赏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三)缺乏“欣赏·评述”方法的指导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不少教师对美术“欣赏·评述”方法的指导仍比较欠缺。多数教师习惯性地按照“观看作品—讲解知识”的欣赏模式开展教学,注重以成人化、标准化的角度讲授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以求学生对欣赏的作品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忽略了如何采取符合审美活动规律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和感悟、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四)学生缺少艺术氛围的滋养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家长普遍把关注点放在了与考试升学有关科目上,美术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不少学生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美术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再加上不少学校的艺术氛围还不够浓厚,学生缺少艺术氛围的滋养,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小学高年段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的策略方法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来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1]

(一)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个体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 美术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表达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并获得深刻的体验。

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最高效的方式就是教别人。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采用让学生来授课的方式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效果非常不错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1)课前将学习内容拆分为若干个版块,按小组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各小组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各小组学生进行“集体备课”。(2)上课时,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分别上台做“小老师”,向大家讲解和介绍欣赏的作品。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解析美术作品,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3)小组讲解完作品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对作品获得相对完整的审美感受。(4)教师进行点拨和小结,帮助学生深化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要生硬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而应该用学生感兴趣地方式去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升教学效果。

(1)创设趣味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趣味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吉祥如意的民间美术》这一欣赏评述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创设了民间美术博物馆选拔小导赏员的情境,让小组抽签确定讲解的作品,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欣赏,并推选出代表上台进行作品导赏PK比赛,并由同学们投票选出金牌导赏员。同学们在这样的趣味情境中学得轻松、愉快,寓教于乐,效果甚好。

(2)创设问题情境

欣赏需要启发感受,评述需要引导表达。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欣赏学习。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和解读,并通过感受、分析、交流、讨论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达到提高欣赏评述能力的目的。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教师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必须简洁明确、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三)运用学历案进行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学历案,是以学习为中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学历案教学是体现以学生主导,教师引导,把教、学、评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模式。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学历案进行欣赏评述课教学。教师可按照“学生学什么、学生使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个步骤来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以实现学习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为学生搭建达成目标的脚手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利用网络和美术场馆,拓展美术欣赏的渠道和形式

网络上有丰富的美术欣赏资源,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美术欣赏学习的空间。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中外美术欣赏信息的网址和链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欣赏美术作品,搜集美术作品的资料、文献、观看美术欣赏视频。

美术欣赏不应只局限在学校或课堂上,教师可结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美术场馆、美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在假期动员家长带孩子到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馆、非遗项目、文化遗产和名胜景点等去观赏和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审美感受。

此外,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美术赏评活动,丰富美术欣赏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制作美术欣赏电子手抄报、举办名画模仿秀、美术欣赏征文比赛、临摹优秀美术作品、制作美术欣赏美篇或短视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寓美育人,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提升美术欣赏评述能力。

总之,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依靠说教和灌输,不要替代学生来感悟和认识。教师应遵循审美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讨论、鉴别、判断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0. 

[2]赵丽静.中小学美术课欣赏与评述领域的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