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探究

张贵萍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钟灵街小学校   644100

摘要: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双减”政策的出台,既是对劳动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应遵循“五育并举”原则。

关键词:劳动教育,“双减”政策,小学教育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未能突出科学性

劳动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开展劳动教育需要根据学生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单一,多以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为主,缺乏创新。例如:在采访过程中,有教师反映:“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所以劳动教育更应该侧重于让学生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倾向于教授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无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在调查中,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校的评价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没有制定专门的评价方案,甚至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系统的总结;第二,学校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时间和内容没有明确规定;第三,学校缺乏对学生劳动素养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途径;第四,学校对于学生劳动素养和能力的考核办法不够科学。因此,为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工作,需要在“双减”背景下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家长都能了解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劳动教育资源较为匮乏

除了物质资源的匮乏,学校在劳动教育中也缺少专业的师资和设备。调研结果显示,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方面,有37.5%的学校没有开展过劳动教育,37.5%的学校仅有每周一节或两节的劳动教育课程。可见,有些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上相对缺乏。部分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也有所欠缺。如有些学校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劳动区域和材料,但在劳动工具和设备方面较为缺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一些简单的劳动活动。

二、“双减”与劳动教育相互促进的关联辨析

(一)本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从而实现"五育并举"。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习负担减轻,但是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劳动教育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技能,还能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学校要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内容融合到一起,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对我国教育领域现有问题的回应,其本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是二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的体现。从我国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来看,部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并出现厌学等现象;部分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偏差,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部分家庭存在"唯分数论"等现象,使得孩子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实现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而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因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共同发展。

(三)政策支持:国家、社会与学校的支持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将政策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也需要借助家长、社区等社会力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双减"政策却出现了“用力过猛”的现象: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从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着手进行政策支持。下面将从这三个层面对具体策略进行论述。

(四)经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很多学校开展了相关实践探索。如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立足“五育并举”,坚持“五育融合”,从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四个维度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我们梳理了该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发现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三、“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育人目标: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品质、锤炼劳动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劳动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正确劳动观、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课程建设: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劳动体验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标准,通过整合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发劳动课程。同时,要以家庭为主要阵地,带领学生走进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体验劳动的快乐。在体验中感受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价值。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班级日常生活管理、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劳动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师资建设:在生活中提升教师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其中劳动师资是关键。培养一支能够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和劳动技能培训的教师队伍,是“双减”背景下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双减”政策中提出,各地要积极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劳动课程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就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引导教师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四)资源建设:在社会中提升教育资源利用能力

劳动教育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要在社会中获得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场所和项目。学校可以邀请校外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也可以借助校外资源开展校内劳动教育,还可以邀请优秀劳模、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这样,学生才能在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蔡京华.“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94-98.

[2]马瑞.“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科学路径探讨[J].智力,2023(0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