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的整体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多元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的整体提升

智慧

中共包头市委员会党校 内蒙古包头市 014010

摘要:社区治理绩效是对“社区治理质量和成效的一种综合性评估”,表示通过治理过程达成的治理目标实现程度。社区治理绩效不仅体现在客观的社区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还体现在居民对社区治理效果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方面。

关键词:多元视角;城市社区治理;绩效

前言

目前关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中,多数持个体主义立场,侧重从社区居民个体特征来解释社区治理绩效。然而,社区是一个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行动者互动构成的整体,而且各个社区的组织资源和居民构成也存在结构性差异。社区的这些整体性特征必然会影响社区居民个体和社区公共事务,对社区治理绩效产生影响。

1社区治理的内涵与内容

“社区治理”一词源于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理论。社区治理主要是指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根据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以沟通、协调与对话等方式,对社区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提高组织内部凝聚力,为社区成员谋求福利、推动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国内研究社区治理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理论、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从社区治理模式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在宏观层面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社区自治型、合作共治型等典型模式,而在微观层面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又呈现了不同的治理特点。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论认知或实地调研,从不同视角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从“制度安排”角度,社区治理结构的构成形式,根据所使用的工具类型不同,不同的主导社区治理角色、从社区的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视角、从网络协作与治理维度、从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甚至有的文献直接提出我国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政府主导—官民协作”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基层社会合作治理以及完善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的可行方式和有效手段。从社区治理理论看,国内相关研究相对滞后,现有社区治理研究逐渐由“舶来主义”向本土化发展,这些文献主要借助西方的元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开展研究。从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看,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三类:一是社区治理主体利益冲突;二是社区治理居民参与度不高;三是社区治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2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

关于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方面,有学者考察了制度能力方面“内部动员能力”和“外部动员能力”两个维度以及自上而下的党政主导、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和法治保障两个维度。中观方面,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社会资本理论、种族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政治身份、产权状况、权利意识对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微观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婚姻状况、年龄、学历等个人基本属性以及社会工作参与对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

3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区治理绩效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结构和行动两个方面的影响。社区社会结构是社区治理面临的客观社会基础。在社区集中劣势较高的社区中,居民整体满意度低于社区集中劣势较低的社区,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治理意味着行动,行动会对结构的功能产生调节作用。社区组织资源、社区社会资本代表着社区治理的行动主体及其资源、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行动主体参与治理的程度。丰富的资源、和谐的关系和高度的社区参与必然会削弱甚至消解社区集中劣势的负面影响,提升社区居民整体满意度水平。社区治理绩效是结构和行动二者互动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只有从多元的理论分析视角出发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加客观地解释社区治理绩效。其次。社区治理绩效与更为宏观的制度环境紧密联系。在西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甚至相互对立,社区作为社会的组织单元高度自治。因此,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人居环境等社区治理绩效。高度依赖于社区自治主体的资源和资源组织动员能力,无论是可视性社区治理还是非可视性社区治理.其绩效都呈现出与社区分层地位紧密相关的特征。在我国,社区既是社会单元.又是国家治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国家与社会的二重性特征。在我国,执政党和政府在社区治理中不仅是政治领导者,也是社区治理的财政资源供给者,还是培育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促进者,由此极大地缩小了社区分层地位造成的社区之间在公共服务产品和人居环境上的显著差别,促进了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对于那些居住在社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社区中的居民,社区硬件建设的改善和差距的缩小,社区社会资本的增加,必然会提升他们的社区满意度。这也是为什么社区分层地位与社区治理绩效之间缺乏西方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显著关系的缺乏所在。

4对策

一要树立社区社会结构意识,使社区治理更加“精准化”。伴随着城市住宅商品化,社区社会结构必然会出现差别。生活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社区里面的居民,其公共服务需求、人际关系特征和嵌入社区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社区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在不同社区也是不一样的。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行政力量的介入也容易出现社区治理绩效考核“一刀切”,不同社区社会结构带来的差异化需求和不同的治理问题容易被忽视。治理资源的使用效率难以提高。因此,社区治理应该树立社区社会结构意识,力求做到社区治理措施和治理资源供给与社区社会结构相匹配,尤其要重视那些社区社会结构地位较低的社区治理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区治理精准化。二要重视社区社会资本建设.重建社区公共性。随着单位社区和老街坊社区的逐步消失,新型商品小区日益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生活空间,传统社区的“熟人社会”特征难以看到,不同工作单位、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人聚集在一起,加上高度的流动性,社区的“陌生人社会”特征增加。因此社区居民的公共性意识不足。社区社会资本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特征,诸如信任、规范和网络,是在政府行政力量之外形成社区动员、激活社会资源、增强社区团结、促进社区参与、重建社区公共意识的重要力量。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治理的软力量,没有社区社会资本就无法将“陌生人社会”转化为“熟人社会”。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需要考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考虑如何根据社区社会结构特征开展更有针对性、符合社区居民真实需求的活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提升居民的社区公共性,使居民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处理社区利益关系。三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首先要切实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社区治理的方向把握和治理决策上,还体现在社区党员的积极参与上,以党员的实际行动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其次要加强社区居委会的力量。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社区面临日益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压力,传统的社区居委会人力资源配置已经很难适应社会治理的要求。居委会的资源配置要充分考虑社区人口规模、空间特征和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结构特征.不可以“一刀切”。

结束语

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治理能力、居民的么民性、社区精英的正面作用、社区精英的负面作用、志愿者的正面作用都对居民参与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化就是说,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治理能为、居民的么民性、社区精英的正面/负面作用和志愿者的正面作用越强,社区越倾向于采取自治型治理模式和合作型治理模式,反之,则倾向于采取放任型治理模式和行政型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城市社区治理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11-18.

[2]戴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6):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