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体育运动学校 255000
摘 要:基于对体校手球训练现状、水平的调研及对自身相关工作经验的总结、反思,目前我国面向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手球训练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改进、优化。比如运动员训练情感态度偏于消极、运动员临场技战术发挥水平不高及专项体能不足以支撑高质量比赛训练等。针对这些,建议体校手球教练员关注几个提升训练水平的策略:增加趣味元素、训练场上直觉、重视技术组合、强化专项体能。
关键词:体校;手球;训练;策略
经过对体校手球训练现状、水平的取样调研,以及对自身手球教练员工作经验的回顾、反思,可以判断,目前我国面向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手球训练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或问题需要改进、优化。
下面,针对几个主要问题,结合训练实际,就提升体校手球训练水平进行几点探讨。
一、增加趣味元素
手球虽然是列入奥运会的标准、国际化体育运动项目,而且因整合了篮球、足球的特质而具有对抗性、观赏性强的特征,但总的来说,手球在我国的大球项目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这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对体校运动员的训练情感态度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青少年运动员意志品质还相对薄弱。他们在训练中常表现为比较消极,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训练的质量、效果。针对这个问题,建议教练基于青少年心理特征,在训练中融入一些趣味元素,活跃训练氛围、提升运动员参与训练热情。融入趣味元素的方法很多,比如非标球训练法:将标准手球换成各种非标准的“球”,如排球、网球、沙包、水球、海洋球、飞盘等替代手球,通过球体大小、轻重、软硬、形状的变化,使训练具有游戏性。再如组织各种小型趣味比赛活动,如饮料瓶击准比赛、投篮比赛、一对二或二对二抢绣球等。这些趣味性训练方法,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同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调节心理、激发训练热情。
二、训练场上直觉
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与职业运动员相比,他们参加真实比赛的频率少,造成临场经验欠缺。不少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较好的技战术水平,但在比赛场上却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因训练是模拟的,对手在场上并不一定按训练套路比赛,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常常不能快速判断形势、位置,无法快速选择正确的战术组合。甚至有的队员在场上出现“迷路”现象,不知道自己和队友的位置关系。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运动员位置感及整体观比较弱,缺少临场直觉。对此,教练员应注意对其进行场上直觉的专项训练。比如“蒙眼跑位”,运动员轮流蒙住眼睛,凭日常战术训练习惯和通过队友的呼唤、队员奔跑的声音去判断自己和队友、对手的位置,并进行跑位;再如定位画图,在小组对抗练习中,教练突然中止比赛,让队员原地不动,在迅速观看场上情态后,在纸上画出己方、对方队员所处位置俯视图。通过这种盲走位或旁观者视角的训练,提升队员场上位置直觉和战术选择直觉。
三、重视技术组合
手球一般是几种常用技术动作,如传球、接球、运球、射门、持球等。在训练中,一些教练为夯实运动员的基本功,常采用专项训练的方式。即,单独练习传球技术或专门练习射门动作。这种训练方式,确实能使运动员掌握较扎实的技术,但造成的问题是技术实用性比较低。运动员虽然单项技术不错,但在比赛场上却不能把技术优势转化为胜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比赛中是综合、连续运用多个技术,通常不是每次只使用一个技术动作。即,场上技术运用是动态的、组合的。而运动员缺少这种技术连续组合运用的能力和意识,在场上表现为技术动作僵化、犹豫、教条,每做完一个技术动作,就要停滞下来对下一个动作进行思考和体态调整,从而失去机会或造成失误。对此建议,教练员重视日常技术组合式训练,将两种或三种技术动作组合起来进行训练,以使运动员技术具有连贯性和实用性。比如“传球→接球→射门”“接球→持球→运球”“持球突破→射门”等,将几种技术动作整合为一个技术单元,发展运动员技术实战能力。
四、强化专项体能
体能是运动员高质量训练和比赛取得胜利的基础性保障。但一些教练训练运动员体能忽视了项目的专项性特质和需求。即,手球运动除了基本的心肺功能,跑、跳、投能力及力量外,还有其项目自身对体能的需要。比如投掷的力量速度、原地起跳能力、空中体态控制和发力能力等。运动员缺少手球专项体能,也是影响其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主要问题。因而,在对运动员进行常规体能训练的同时,教练员还需要根据手球运动的特质,强化专项体能训练。如悬吊离地发力训练、空中转体、起跳前扑或后跃、原地反复速跳、臂部肌肉向发力速率训练等。使运动员发展手球专项体能,从而提升其训练和比赛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以青少年运动员为对象的体校手球训练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改进、优化。主要有运动员态度消极、临场技战术发挥水平低、专项体能发展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体校手球教练员关注几个提升训练水平的策略:增加趣味元素、训练场上直觉、重视技术组合、强化专项体能。
参考文献:
[1] 郑丹红.安徽省市级体校手球运动员培养现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8):2.
[2]庄永刚. 青少年手球训练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 2019(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