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PERMA”班级模式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PERMA”班级模式构建

杨雨露

重庆两江新区嘉木小学

摘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班级管理,以激发学生积极心理因素和潜能为导向,建立PERMA班级管理场域。通过关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唤醒内在积极力量;让学生多形式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内在主动性;挖掘学生积极潜能,培养其积极品质;引导正确归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倡导尊重个性,完善自我,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其个体生命的自由向善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自我效能感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也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指导原则,运用科学手段,为实现预定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的综合性活动[1]班级管理以维持有序的教学秩序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重点,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实践行为为核心,以学生的自律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发展为旨归。班级管理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生班级管理仍以行为主义倾向的科学管理机制为主导,虽然这种体系化的制度管理在小学低段具体执行过程中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对学生的行为意念和实践行动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但长期权威严苛管理制度下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可不容忽视。

一是班级管理衡量标准机械单一,忽视行为归因分析。班级管理以标准化评判为指标,以预设的衡量标准评判学生,着重关注学生具体的实践行为却忽视对学生错误实践行为的归因分析和个案调查,强调于行为表面的违规违纪,忽视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二是注重班级管理效果的表层性生成,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学生的活力逐渐消磨、个性消弭、不利于其创新精神、独立个性以及规则意识的主动生成。三是对学生进行权威管理,学生成为教师教学意愿和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和顺从者,忽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多元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路径

PERMA理论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P是幸福理论的首要元素,即PPositive emotion,指学生能够产生、感受积极情绪,并延长积极情绪体验和构建积极情绪的能力。EEngagement)投入,指学生拥有较强的社会兴趣、好奇心、专注力,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具有活力、持之以恒。RRelationship)人际关系,指积极的社会关系,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促进个体与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不断完善的能力。MMeaning)意义,指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内在动力,自身的价值感。AAccomplishment)成就,指积极追求价值目标,并在遇到挫折时坚持不懈的能力。研究表明,这些能力的构建对个体生活带来价值感和幸福感,对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2]。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班级管理,以激发学生积极心理因素和潜能为导向,建立PERMA班级管理场域,尊重个性,引导其积极向上、主动追求健康、成功、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完善自我,提高其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其个体生命的自由向善发展。

1、关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唤醒内在积极力量

情绪与人们的行为关系密切,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与个人需要的满足相联系、伴随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1]。积极的情绪体验是获得主观幸福感的必须,会带来更具适应性的发展结果。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快乐、满意、被接纳、被认可等积极情绪体验越多时,孩子更容易融入班集体、适应学校生活,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效果。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从耐心倾听学生心声入手,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内心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融入接受班集体。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怀和爱,增强学生幸福、满足和爱的情绪体验,唤醒内心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信任,在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校园环境、学校生活中的初期,孩子会产生防御和畏惧的心理,若教师能在一开始就能通过一些活动或者团辅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信任,能够减轻孩子的学业担忧、人际关系焦虑,从而加快孩子的适应性,更好融入班集体和校园生活,提高教师的管理效率。

2、多形式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内在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要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多给予孩子自主参与、管理的机会,采用多形式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自己是这个班级的小主人,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激发内在的主动性。一方面可采取民主选取班干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作为导演把控、调整总体安排,细则部分由学生主动竞选争取,通过演讲、竞选、投票等环节选出优秀班干部队伍,教师定期传授指导班级管理方法和技巧,交流管理经验,发挥班干部的管理潜能,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另一方面,每位同学承担一项班级事务,让学生投入与班级建设之中,增强其存在感和价值感,加快融入班集体。

3、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班级氛围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公平的班级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道德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是一种积极发展并且无穷无尽的力量,每个生命都渴望被尊重和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给予孩子更多表达感受和机会,多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将民主管理融入班级日常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民主而创生的智慧和尊严。另一方面,教师要赏罚分明,保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孩子应有的教育和惩罚。最后,用信任和爱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关怀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正面的鼓励都能给予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4、挖掘积极潜能,培养其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其日常学习、班集体生活等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2],充分挖掘学生积极潜能,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追求。班主任的鼓励和适当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具备主动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当学生对一件事充满意义感时,则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更加幸福和充实。因此,班主任可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结果给予肯定和支持,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和意义感知,最终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5、引导正确归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

积极教育注重教育不仅仅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更重要是发现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潜在和外显),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学会在实践中关注学生错误或者不当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并将其转换成学生积极的品质和能力。一方面可通过教育方式的转变,引导正确的归因方式,用故事替代知识,用对话替代灌输,用小细节替代大道理践行深化感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将自己不当的行为归咎于可改变,可突破,可提高的地方,并给予孩子信任和期望,促进其成长性思维的发展,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和改变,而不是处于长期的习得性无助状态。通过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孩子的积极性和幸福感也会得到相应提升,从而更加热爱学习和班集体生活。

参考文献

[1]冯磊, 黄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优化[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 711(26):7-8.

[2]周原驰, 张凡迪.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探析[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