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第五中学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在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教材,我们在不断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的“满堂灌”为以学生学习为主导,教师引导的更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模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问题”本身,更加有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寻问而学、依问而行、追问而思”。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根据要求,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为了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以课堂为中心,会布置学生课前的学习任务,也会在课堂结束之后布置相关的作业作为课堂的后续延展,因此,课堂其实可以理解为由三个部分组成:课前学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尝试解决、创新生成”。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在任务设计中如何更好地设计问题便成了教学行为实施中的重点内容。
一、基于问题的课前学习,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预习是新课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新教材背景下的单元学习任务,让课前学习成为了必修课。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预习就是熟悉课文内容,解决疑难字词等问题,这样的环节固然必不可少,但基本立足于机械性的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少思维的活跃性,更多依仗的是经验的惯性。这样的预习不仅低效,影响课堂效率,使学习型课堂无法顺利推进。因此,我们应该把提升课堂效果的思考着眼于课前学习,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为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去存疑。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考虑到文章篇幅长,文言重点知识多,学生预习起来容易“疲劳”,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设置了一个预习任务情境,以《鸿门宴》中的一个历史人物的口吻,讲述“鸿门”故事,以此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预习之下,完成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人物心理揣摩。有效的课前学习使得课堂交流与探讨真正成为了可能。
学生作业展示:我是刘邦,在鸿门宴上,我以十万兵力“战胜”四十万兵力的项羽。首先,我队曹无伤告密才挑起了此事,之后项伯徇私情泄露军事机密,面对强敌,我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终在谋士张良的“牵线”下与项伯约为婚姻,成功拉拢一人。鸿门宴会,我只得前往,在与项羽的交谈中得知奸细姓名。宴会之上,危急关头,项伯果然以身护我,后我将樊哙只身闯营护我周全,最终我借“如厕”之名间至归于军中,独留张良留下谢罪,项羽于是击杀我不得。至军营,我立诛杀叛徒曹无伤。(这仅是其中一例,从学生的作业中,我看到了《鸿门宴》中8个人物的丰富个性,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对人物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并在其中研究了某些“剧情”的不可思议性。)
二、基于问题的课堂活动,让学习评价真正有效
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为主的语文课,更要强调在活动中有体验感,在学习的即时评价中有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将问题指向课堂,将课堂问题活动化,能够更好有助于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习评价既是对学生课堂活动的一个反馈,也让老师更明确如何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哈利·弗莱彻·伍德的《基于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与探究式课堂教学法》这本书中强调了在教学中“频繁检查学生理解程度”的重要性,并采用“应答式”教学的方法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启发式与探究式课堂。因此,良好“应答”的形成在于教师预设更适合学生的课堂问题情境,我们不断思考的是如何更好打造真正活跃的课堂模式,这个模式下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教师能够做好引导和启发,并对学生的主体活动进行有效反馈,从“应答”中推进课堂的开展。
如通过标点符号解读人物形象。在曹禺的《雷雨》(节选)中,我们往往更多的是挖掘潜台词的丰富意蕴,这固然没错,潜台词的丰富性完全能体现语言文字在戏剧语言中的灵活与深刻,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更细微之处入手,从剧本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中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由此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雷雨》中的标点符号如何体现人物的个性?”学生通过捕捉“标点符号的独特用法”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符号在遣词造句时的生动性。如当周朴园得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时,他是这样说:“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通过分析三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来解读周朴园得知真相后的复杂情绪。当设置了语文性更强的问题之后,我们的学习评价才会趋向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活动。
三、基于问题的课后作业,让思维碰撞维持热度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但这个主阵地有时间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也常常被制约。因此,课外阵地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在课后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而是通过精心的作业设计,既能缩减学生的作业时间,又能让学生保持课后深度思考的习惯,维持思维的“热度”。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凭“三寸之舌”使秦军欣然退兵,是因为在劝说时候非常注重劝说技巧,通过“以退为进,主动示弱;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以利相诱,为秦着想;引史为例,巧设离间”等技巧层层推进,最终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并掌握说理的技巧,我设置了如下的课后任务:如果你要给校长写一封信,从学校管理的某一角度入手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你会写什么,怎么写校长更容易接受?由此,教学任务在课后依然得到了延续,学生说理的能力通过作业得到了提升。
基于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有的放矢,始于课堂,让教学活动由课堂生发,又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在问题的探究中尝试表达,在问题的质疑中提高思考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2]梁增红.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哈利·弗莱彻·伍德.基于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与探究式课堂教学法[M].刘卓、耿长昊,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