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精准”背景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研究——以南海一职模具制造技术“双精准”示范专业建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6
/ 2

“双精准”背景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研究——以南海一职模具制造技术“双精准”示范专业建设为例

邓永健

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528223

摘要:广东省“双精准”示范专业自公布伊始,就引发全省中职学校的关注和探讨。南海一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双精准”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建立专业方向调整机制、产教联盟、订单班、“双导师”制教学、校企开发课程、创新第三方考核评价等作为推进产教融合、“双精准”育人的重要举措,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精准、模具制造、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双精准”示范专业建设项目是指为贯彻《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粤教规【2016】39号)中关于“面向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15年)、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重点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简称“双精准”),我省立项建设一批产业面向精准、办学条件优越、校企合作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优异的中等职业学校“双精准”示范专业。

2020年,南海一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双精准”示范专业建设,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模具专业组制定了完善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聚焦佛山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区的战略需要,以“目标定位准、办学条件好、校企合作深、诊断改进实、人才培养优”为培养要求,积极推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发挥“双精准”示范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模具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带动我校各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下面,笔者对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了概况归纳与总结。

一、精准对接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

(一)建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方向动态调整机制

1.积极组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机构,其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模具专业组积极邀请市、区两级模具行业协会专家、区内加工制造龙头企业技术骨干、高职院校骨干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等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定期会议制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全面参与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以及并指导老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2.成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产教联盟,深化产教融合

我校积极牵头促进模具专业组与南海区模具协会及协会优质会员单位成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产教联盟,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的策略部署,每年组织师生下企业参观、调研、实践,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入校对师生开展专业专题讲座。

(二)科学制订、完善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1.开展企业用人需求调研,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精准数据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及时调整。

市场调研是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人才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向标,因此模具专业组积极向学校提出下企业调研实践申请,积极发掘区域内模具行业相关的优质企业,每年定期组织1—2次企业用人需求调研,三年间累计调研达25家企业,调研人员包括专业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贯彻落实“三全育人”中关于“全员育人”的要求。

通过调研,不仅开阔教师的新视野,还对企业人才需求有了新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调研结束后,专业组教师科学客观地分析数据,形成《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企业用人需求调研报告》,为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精准的数据。

2.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和课程体系构建会议,构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分析是构建人才培养标准及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也是将职业能力转换为专业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从而达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就业率的目的。

我校邀请了省内职业教育专家袁吉玉校长以及多名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等,召开了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构建会议。通过研讨,确定了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行业模具制造技术岗位,职业发展路径为学徒-师傅-组长-主任或总监-总经理,提炼了专业目标岗位(模具钳工、机械加工、绘图员、模具制造工)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并剖析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工具、方法、要求)、职业素养,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此外,确定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每年召开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机制是基本保障,企业调研是基础,职业能力分析是改革,那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模具专业组每年邀请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召开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专业顶层设计,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夯实基础。

二、精准育人,人才培养质量优

(一)开展“订单班”合作育人,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模具人才

我校带领模具专业组积极引入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制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开设“订单班”合作育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经过“华达高木班”、“粤宁数控班”、“帝盟汽车班”的多年探索实践,我校已形成了工学结合交替的“2+0.5+0.5”订单培养模式。“2”是指中职前2年的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一个“0.5”是指中职第5学期,学生主要学习专业技能课,把专业技能课与企业岗位相融合,在校内、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岗位实训,做到实训即生产,生产即实训;第二个“0.5”是指中职第6学期,学生在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岗位实习,做到实习即生产,生产即实习。如图1所示。

图1 “2+0.5+0.5”订单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制教学,提升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教学质量

在“双精准”建设过程中,我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积极聘请企业师傅、技术骨干、大城工匠等作为我校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教学,做到校企协同、精准育人。

虽然现在中职学校普遍要求专业教师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但由于长期在教学岗位上工作,难免所教知识未能达到企业岗位需求,而企业师傅则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过硬的实操技能水平和生产管理经验。因此,“双导师”制教学,有效地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教育教学方式上的沟通,并把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岗位职业素养,有利于培养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校企组团,聚焦课程开发及教学资源建设,助推“三教”改革

我校带领模具专业组教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和新形态课程教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数字化应用能力。

其中关键的步骤是,着力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技术骨干与模具专业组教师、基础文化课教师结对,多维度建设高水平、结构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教学团队。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以企业真实加工案例为载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共同开发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并打造在线教学资源库。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建设完成《模具制造技术实训》《UG NX造型与加工》《多轴加工技术实训》三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

(四)创新人才评价模式,开展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第三方考核评价工作

我校模具专业组积极与佛山市模具行业协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在校学生三年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围绕人才的技能、知识水平、创造力、团队协作、领导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通过第三方评价,客观、公正评价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召开第三方考核评价总结会议,撰写考评质量分析报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改,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教、以评促改。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双精准”示范专业的建设实践,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已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企业需要、适合学生发展、创出专业品牌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其他中职学校装备制造大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但是,市场是时刻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始终面向市场,主动适应市场,精准对接企业,深化产教融合,践行“三教”改革,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才能培养出深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使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沈理由,缪遇春.广东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J].模具制造:教改研究,2014,04(07):90-96.

[2]姜明源教授等.关于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思路探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燕琴,杨福祥.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技术教育,2019(29):32-33.

本文系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开展广东省第三批中等职业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项目建设成果,粤教职函〔202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