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志趣变化的个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5

农学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志趣变化的个案研究

韩彤彤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25002

摘要:专业志趣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本科生专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影响。农学类专业在招生时常被学生和家长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且由于专业性质原因其课程实习实践和就业环境相对艰苦,因此,更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专业志趣。本研究拟面向一名Y大学农学类专业“3+2”专接本项目的应届毕业生开展深度访谈。通过个案研究法,对农学类专接本学生群体大一至大四五年间的专业志趣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提高学生专业志趣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志趣 农学类专业 本科生

一.研究背景

专业志趣,是专业兴趣和专业志向的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对自身产生兴趣,又能维持学生今后长期从事这一专业的志向。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志趣”一词开始成为高校在招生简章中的高频词。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多数将重点放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志趣上,而涉及专科生和本科生专业志趣的研究并不多,有也大多集中在对于拔尖人才的专业志趣进行研究。

对于刚从高中略带盲目的基础学习阶段步入自主性较强的大学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高等教育阶段是其从高中阶段的基础学习逐步转向特定专业领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专业志趣形成的关键时期。志向和兴趣是支撑其顺利、高效地完成其学业并最终确立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的重要动力。但涉及农业标签的专业本质上注定了其在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各种困境。社会、家庭、学生经常看待这类专业时带有偏见。然而,农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业类人才是人才强农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培育农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志趣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 大学生在专科学校和对接的本科学校就读期间专业志趣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2. 导致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分析后能得出哪些提高专业志趣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且秉承目的性和方便性的原则,选择Y大学一位大四应届园艺专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研究者了解到子元在就读期间专业志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够提供丰富信息。二是作为农学生,子元先接受专科教育后升入本科继续学习的学业发展路径在农业类专业中尤为常见,具有代表性。三是子元有较为强烈的参与研究的意愿,为研究的进行提供可行性。

研究者主要运用访谈法收集资料,包括三次正式访谈和多次非正式访谈(见表一)。第一次开放式访谈着眼于研究对象的成长背景以及家庭背景。第二次半开放式访谈用以了解研究对象大学期间的专业志趣具体变化情况及详细原因。第三次半开放式访谈用以补充细节问题。非正式访谈主要以微信聊天为主,目的是深入了解研究对象专科和本科学习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和内心体验。

表一 访谈资料记录表

类型

编号

时长

地点

录音

收集时间

开放式访谈

I-20230615

30分钟

餐厅

20230615

半开放式访谈

I-20230710

30分钟

咖啡厅

20230710

半开放式访谈

I-20230714

30分钟

餐厅

20230714

本研究也收集了各种实物资料,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微信朋友圈状态、就读期间的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微博发表的博文等。本研究收集资料的另一辅助方法是参与式观察。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研究者参与过一次子元的实践课,真实感受子元平时在实验基地实践操作时的真实状态和现场情况。(时间为2023年8月10日),以了解农学生口中“下地干活太苦太累”的真切感受。

在收集上述资料后,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编号,编号形式为“类型+时间”,用“I”表示。在此基础上,采取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

三.资料分析与研究结果

研究者主要采用情境分析的方法寻找研究对象专业志趣变化的故事线,以求更真实、生动地铺展开其专业志趣变化之路。同时,选择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编码,在此基础上揭示引起专业志趣变化的原因。

(一)“转瞬即逝的火苗”:专业志趣起伏的变化

  1. 懵懂的期待:专业兴趣初现

高考出分后,子元的分数没有达到本科线。在研究填写志愿时,子元注意到S职业技术学院有“3+2”的专接本项目。由于能够对接Y大学的本科,子元十分心动,“一下子就决定报考这个专业”(I-20230710)。当谈及对于园艺专业的看法时,子元坦言:“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园艺也挺好玩的,加上三年后能升入Y大学,感觉是个不错的机会,就直接选了这个。”(I-20230710)当问及为什么没有考虑其他专业时,子元回答:“因为当时只有这一个专业可以接本,接本对我的吸引力很大,加上对园艺专业也不排斥,所以就决定是这个了。”(I-20230714)暑假期间,带着对园艺专业的憧憬和对未来三年学习生活的期待,在没有进入校园正式学习之前,子元对园艺专业还是“挺感兴趣的”(I-20230710),会主动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提前了解学校的课程安排,“看到有茶艺品鉴、昆虫解剖、插花艺术等课程后,觉得这个专业很有趣,对未来职业选择园艺专业挺有自信的。”(I-20230714)所以,虽然知道选择“3+2”项目中途是无法转专业的,子元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1. 迷茫的三年:专业认知模糊

进入S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后,一切好像和子元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出入甚远。她并没有感受到大学的那种积极向上、蓬勃阳光的活力和学术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事事的落差感。她讲述了自己从入学到离开三年间的学习生活,“每天都过得差不多,时间一长人就麻木了。”  (I-20230710)

正如她自己所说:

老师上课都挺水的,因为底下学生也不听,打游戏的打游戏,玩手机的玩手机,老师也没有动力好好讲课了。反正考试前老师都会画重点,久而久之,我也觉得听不听课的不那么重要了。那时候宿舍关系也很好,没人谈论学习的事,大家在一起也没什么矛盾。(I-20230714)

子元回忆,在S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三年并没有建立对专业的认知,“到最后也不是很清楚这个专业是干嘛的”(I-20230615),因为“每次都是临考试前死记硬背一堆资料应付一下,根本没有仔细理解过自己的专业,只是想着过了这三年进了Y大学再说。”(I-20230714)

当问及学校有没有安排过就业指导课之类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子元思索了一会摇了摇头,说:“真不记得了,可能有吧,也没人听,专科就这样嘛。”(I-20230714)透过子元的话语,能感受到子元对自己高考失利进入专科的无奈和遗憾。她本人对专科就抱有较大的偏见,对于这样的结果也有着近乎认命般的淡然。

  1. 突然的压力:转瞬即逝的专业志趣

三年后,按照学校规定,子元修满学分顺利进入Y大学继续学习。按照Y大学的课程安排,子元需要在两年的时间内重新学一遍Y大学园艺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非常快。起初,子元对新学校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课堂质量明显提高了,老师讲课明显感觉更用心了;实践课也多了,在S职业技术学院的时候几乎没有的,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因此,紧张的学习任务也没有让子元知难而退,反而是觉得“终于进了真正的大学,想好好学一下了”(I-20230710)。那段时间,子元对专业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也渐渐建立起对专业的兴趣,也致力于以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一年后,当子元的专业志趣逐步出现并上升趋势时,子元迎来了专业实习。谈及这段经历,子元最先蹦出的三个字就是“太苦了”(I-20230710)。

子元每天早上七八点就要到学校的实验大棚里干活,一干就是一上午。什么防晒都没有用,几天下来就被晒的很黑,小虫子也很多,又热又累。而且,因为农学专业的特殊性,以后这样的状态大概率会成为常态,子元想到这个就很不能接受。她戏称自己的专业简直就是“下地专业”,几乎每天都要下地。

艰苦的实习环境加上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导致子元对专业的兴趣骤降,心情一度很低落。出现这样问题的不止子元一个,几乎整个班的同学都是这样的感觉。子元说:“学习压力一大,宿舍关系也变得紧张,每个人心情都不太好,大家又要天天住一起,经常有小摩擦。”(I-20230714)就这样,双重压力压得子元身心俱疲,刚刚燃起的兴趣的火苗很快就要熄灭了。

  1. 无奈的选择:专业志趣消退

在Y大学的最后一年,子元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考研还是找工作?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子元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考研。她略带开玩笑地解释道:“直接工作真的要下一辈子地了,读研还有机会搏一搏。”(I-20230714)决定考研后,子元有过考虑跨专业考研。她将这个想法和父母商量,父母劝说她还是考本专业比较稳妥,毕竟是自己熟悉的专业。思索后,子元听从了父母的意见。在她看来,已经经历过一次高考的失利,她一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够自信。换专业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比起考研失败,她更希望能够稳妥上岸。

正如她所预想的,报考园艺专业研究生果然得心应手很多。经过一年的努力,子元顺利上岸Y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考研成功,本应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但子元更多的是意料之中的冷静。比起五年前未入学的那个暑假的憧憬与期待,子元的心情似乎没有太大的波动。

正如她所说:

其实只有收到被录取的那个瞬间是开心的,这种开心很快被可以预见的辛苦所取代。我选择继续报考这个专业,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对我来说考农学的研是成功率最大,我希望自己能一次上岸。至于未来的工作,我会尽量考公考编,即便和这个专业不相干也可以,只要能避免下地就行。(I-20230615)

子元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学,但暑期就已经进组,跟着师姐在实验室中学习必要的实验技能,协助师姐实验。因为农学专业的特殊性,她的休息时间必须根据研究的植物和昆虫的生长周期来定。子元说:“有时实验室养的虫子死了,不管我在干嘛,都要赶去实验基地重新找,重新培养。”(I-20230714)子元的神情中,更多的是无奈。当被问到是否后悔最初的选择时,子元沉默良久,最后说道:“其实当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能够让我读三年之后接本,我已经很知足了。”(I-20230615)其实在进入Y大学后,学校也组织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的讲座,但在子元看来,能够在这个专业取得理想成就的只是少部分人。“就像我们的一个专业课老师,他研究葡萄,自己投资了一个葡萄酒庄,确实很厉害,但毕竟只是少部分人才能做到。”(I-20230714)

子元的专业志趣变化,总体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未入学时,对于一个之前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专业,子元对它产生了隐隐的期待和初步的兴趣,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此时的专业志趣初现。第二阶段,进入S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后,随意松散的学习氛围让子元逐渐变得麻木。她开始随大流地应付学业,将未来的规划抛之脑后。此时,专业认知并未建立,专业志趣开始消退。第三阶段,子元进入Y大学。高质量的课堂、设施齐备的实验器材、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使子元开始热爱自己的专业,产生要好好学习的想法。此时,专业认知逐步建立,专业志趣再一次出现。第四阶段,子元大三实习,真正感受过下地的辛劳后,她越来越觉得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此刻她确认,并不想一直从事这个专业。但受制于种种实际因素的困扰,她并没有选择跨专业考研,放弃了最后一次能够改变专业的机会。此时的专业志趣几乎完全消失。

(二)专业志趣变化原因分析: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专业志趣受个体的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两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自身因素中又包括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人气质、自我期望这三个具体内容。外界环境因素中又包括父母建议、教育环境、人际关系、现实社会观念这四个具体内容。

  1. 内部因素:个体自身的影响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往往会选择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坚持达到它,表现出较高的内生动机。[1]

子元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始终不高。她坦言,“高三一年其实感觉自己挺努力的,但高考还是离本科线差了一分。可能是我学习能力确实不行吧,所以考研的时候没有勇气换专业。”(I-20230714)加上进入专科后缺乏老师在学习上的正确引导,导致子元始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不愿意挑战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倾向于选择相对轻松、更容易完成的任务。因此,在子元进入大四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实习压力时,她开始焦虑、想要退缩,刚刚建立的专业志趣也随之迅速下降。

(2)个人特质

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这四种典型的类型。

通过对子元进行气质类型测试以及与子元的相处、交谈以及对其社交软件相关言论的观察,子元更倾向于粘液质气质。粘液质的典型特点是沉着稳重、善于克制自己,但较为慵懒、得过且过,主动性较差,缺乏灵活性。因此,在进入S职业技术学院后,周围同学对待学习懒散的态度以及学校缺少学习氛围的大环境使子元也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专业一直没有树立清晰的认知。

(3)自我期望

自我期望是一种主体和对象都是个体自身的期望,其在期望效应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每个个体都对自我拥有一定的自我期望,一旦实现就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反之就会产生失落和自卑。

子元对自己的自我期望大致可以分为学业和工作两个方面。子元希望可以改变自己专接本的学历,继续读研提升学历,毕业后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她对自己的规划是“尽量考上研然后找工作尽量稳定一点,不用经常下地。”因此,在准备考研时子元更多考虑的是提高学历,对于是否换专业,是其次的。在面临更稳妥的本专业考研和风险更大的跨专业考研时,子元选择了本专业考研。

  1. 外部因素:外界环境的影响

(1)父母建议

子元在高考后面临的重要抉择——选大学专业,她的父母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子元看来,“父母的建议我最终做出决定的最主要参考因素,像考大学和考研这种大事我都会先询问他们的意见。”因此,填报和Y大学合作的“3+2”专接本项目,是子元在听从父母的建议下做出的选择。“如果我的想法和父母的意见出现冲突,我大概率还是会听他们的的,毕竟他们考虑的比我长远。”因此,子元父母的意见也是影响子元专业志趣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父母看好这个专业时,子元也会更容易接受这个专业,有意愿继续深入了解。

(2)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也是影响子元专业志趣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S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子元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感受过像高中那样的学习气氛”。学校只有一个很小的图书馆,几张简单的桌椅和不多的藏书就是全部,“每天来学习的人也少的可怜”。学校也没有可以实践操作的试验基地和实验室,简单的几栋教学楼略显空荡。校园里经常看不到多少人,大家平时没事基本上都待在宿舍里。此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这样的教育环境让子元逐渐失去专业兴趣,得过且过。进入Y大学后,配备齐全的实验室、高科技的实验基地、几层楼高的图书馆......让子元真正感受到了大学的活力。积极正向的教育环境重新燃起了子元对专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对专业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静态和动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反映了交往过程中寻求爱荷归属等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

[3]恶劣的人际关系会降低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削弱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决心。

子元在进入Y大学的最后一年,需要同时兼顾实习和考研的双重压力,她的三位舍友的状况也和她一样,导致宿舍关系一度紧张。经常会因为几点关灯休息或是考研资料需不需要共享这类琐事爆发争吵,恶劣的人际关系导致子元一度心情压抑,情绪低落。她在备考期间几次想要放弃,经常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以及是否有能力学好自己的专业。长时间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让子元感到“压力很大”,自我效能感降低,在面临挑战时逐渐失去对专业的兴趣和志向。

(4)社会主流观念

社会主流观念,是指那些为社会主流所认同,对个人的判断与行为产生不可抗影响的价值取向。[4]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无处不在,其影响已成为社会得以正常运行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主流观念对人的三观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当今社会,当我们谈论“成功者”的形象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一些职业或群体,是公务员、企业老总、大学教授、高级管理人员等,而对于需要经常在户外田地间研究实验的农业工作者,似乎有着自然的偏见,认为这样的工作不够体面,社会地位不高。这样的现实社会观念的阻碍是制约农学类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子元真实感受到在大棚中实验的辛劳后,受到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让她觉得这与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差甚远,更不愿意接受毕业后继续持续这样的工作,开始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排斥心理。

综合以上分析,影响子元的专业志趣变化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部分,并且二者之间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子元的气质类型为粘液质,特征是稳定、缺乏灵活性,对新事物有抵触情绪。当子元犹豫是否要跨专业考研时,因为父母建议子元继续报考本专业,使本就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子元很快接受了父母的意见。再如,子元因为高考受挫自我效能感不高,同时社会主流转念对于农学类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导致子元更加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影响因素分析见图一。

wps

图一 影响因素分析

四.培育农业类本科生专业志趣的建议

(一)优化学术环境,提高专业兴趣

学校的学术环境越浓厚,学生的专业志趣也会越强烈。这就要求学校要优化教学条件,确保实践物资充足;同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历水平是否达标,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课程增强教师综合能力,保障课堂效果。学校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三方力量积极配合,提升专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二)提供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激发专业志向

着眼培育专业志趣目标重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依托专业学生特征,,建立系统化农业类专业学生特色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教会学生使用职业生涯理论和技巧设计贯通学业生涯、学术生涯、职业生涯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路径。

(三)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专业自信

增强自我效能感是提高专业志趣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如各类学科竞赛、体育竞技等,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专业兴趣和志向的建立也大有裨益。多组织一些难度适中,挑战度合适的活动,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可以影响一些原本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正向反馈,对专业兴趣、专业志向的水平提升的效果突出。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家庭学习氛围好的家庭,学生的专业志趣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活动的正反馈,通过不断的鼓励与支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建立积极的情感及情绪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重视教化作用,提升人文情怀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人才支撑。然而,曾经农业落后现象造成大众对与涉农专业的认知偏差,农业人才的生源供给受到影响。涉农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有意识地运用系统思维和历史思维,在结合当前现实形势和政策的基础上,深化畜牧行业认知教育“反哺”专业引领,增强学生专业使命感。

(五)结合大学生专业发展特点,培养积极心态解决人际关系

大学生入学后,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方面,同时伴随而来的大学生主观方面也产生变化,如理想目标、兴趣爱好等,以及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体验和评价也容易波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家长形成合力,在及时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地开展以自我成长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促进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面对新的时代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农学类专业为例,学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习场景、实践环节等多维度、多角度地帮助学生面对和处理人际困扰,提升解决人际困扰的能力。


[1] 贾云.学习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自我导向学习品质的影响: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6):86-94.

[2] 孟龙龙,冯喜珍,王曼茹.国内自我期望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03):134-137.

[3] 史林玲,王爱青.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以对两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为例[J].西部学刊,2023(09):144-148.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3.09.023.

[4] 叶闽慎.价值一元化与“被弱势”——试论一种主流社会观念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0(09):56-58.DOI:10.13660/j.cnki.42-1112/c.0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