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 重庆市 400000
摘要:游戏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第一学段的学生处于学前和小学的过度阶段。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引领学生走入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学习。
关键词:第一学段;游戏教学;教学方法
按照新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第一学段指的就是1~2年级,这个学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6到8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好处于前运算阶段(2岁—7岁)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过度时期。“该时期的学生正从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想象与现实混淆过度到具有去自我中心性、进行群集运算、分类、思维的逻辑性增强的阶段。”[1]所以该年龄段的学生更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再加上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如果眼前的学习信息难以吸引学生,学生就不会对此学习信息加以注意,学习信息就很难被学生记住。根据以上两点,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的设计一些小游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的目的。
一、第一阶段语文教学中“游戏”的必要性
“游戏教学法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的竞赛中,在游戏的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课堂上的内容与知识,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2]由此可以看出:游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展示实物、使用多媒体,以及运用各种身体语言等形式,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该方法既可以检测和巩固学习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一)活跃课堂氛围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游戏给予了儿童快乐和自由。”做使自己快乐的事谁都愿意去做,第一学段的学生也一样,在快乐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高,课堂氛围也会越来越活跃。例如:在学习拼音声调时传统的讲解一般都是:一声āāā;二声ááá…我们何不在这使用一些小游戏呢?有老师在教授此内容时,就利用学生们喜欢看的《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里的动画人物编排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喜羊羊驾车到村长家给村长过生日,车后做着懒羊羊和美羊羊。喜羊羊高兴地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大声说道‘āāā,一声公路平又平’。不一会儿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大斜坡,喜羊羊为了顺利穿越加大油门,坐在后面的美羊羊大声喊道‘ááá,加油!加油!’…”[3]故事讲完后,教师又教学生声调手势舞,在又听故事又跳舞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越来越好了。
(二)培养创新精神
每个游戏的设定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了解规则,寻找游戏方法达成游戏任务。学生们必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去完成任务。集体的想象思维集体的智慧又会影响个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为个人的智慧和想象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一个以游戏方法教学的语文课堂肯定充满了想象,在游戏中学习的学生必然也会逐渐具有创造力。例如:在拼卡片汉字加一加的游戏时,出示卡片:扌、口、劳、乎、奂、咸、力等字的卡片,再出示游戏规则:将扌、口、两个偏旁和剩下的卡片中的汉字组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生字。听了游戏规则后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去想哪个汉字和哪个偏旁可以组成新的生字,劳动的劳和口字旁组成唠叨的唠,劳和提手旁组成捞月亮的捞,其它的字他们也会这么去想,在多次反复的动脑筋的过程中就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培养。
(三)促进师生交流
教育工作者张显元认为“游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要求学生共同参与,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4]传统的语文课堂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可能基本上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学生只是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地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注意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游戏的教学给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了解的机会。在游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合作平等的,他们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减少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融洽了,就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密切了,就会自主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例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可以采取表演的游戏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用硬纸做几个锄头,课上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示范农民耕作的动作,让学生模仿。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在教师向学生示范耕作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二、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几种
游戏运用
(一)卡片游戏
对于1-2年级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汉语拼音和汉字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加上他们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这样获得的记忆信息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忘记,如何让第一学段的学生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之中呢,就需要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复述,“复述策略就是对所识记的材料一遍一遍地重复,特别是年级越低的小学生,在识记时自觉的言语重复活动比较少,所以如果在较低年级学生在识记时运用复述策略则能明显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5]而卡片游戏在不停的重复出示相同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认记时是能最直接的对汉语拼音和汉字的学习进行复述,
例如抽卡片的游戏方法:教师可以把字母或者汉字用比较显眼的彩色笔笔迹工整地写在卡片上,显眼的彩色笔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知加深学生的记忆,工整的字迹能让学生可以更清楚的辨认。在抽卡片的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抽取卡片认读,抽到卡片的学生要将卡片拿在胸前或举到头顶以便让全班同学都看见卡片上的内容并根据卡片上的字母或汉字大声地朗读出来,比赛看哪位同学读得既准确又声音洪亮,其他的学生则要一边看卡片上的内容一边在抽卡片的学生的带领下大声地跟读。这种既有视觉又有听觉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记忆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再加上抽卡片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卡片被重复抽取到,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重复抽取卡片的时候就会加深对卡片上的知识的记忆。
(二)看图讲故事
第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想象能力比较差,他们主要概括直观形象,而看图讲故事的游戏方法正好能将抽象的课文内容具体化。恰好在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可以使用插图采取看图讲故事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整体的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时候,可以先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学生心中形成对知识的初略认识,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讲故事。学生先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切勿直接让学生观察因为第一学段的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较为零乱、不成系统,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全面、系统、认真观察图片,学生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连贯、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的插图时可以由近及远的让学生观察也可以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观察。图上最近的地方有两个穿着古代服装的小孩走在一条小路上,路的边两边开满了野花,往远处看有几户农舍,屋顶上飘着袅袅青烟,再往远处看山上有几座亭台。根据这由远及近的观察学生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烟村、什么是亭台,也让学生对《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有了一个整体全面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更容易背诵这首诗了。
(三)编顺口溜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掌握汉语拼音并学会准确的进行辨认,是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应该在每节课中有针对的指导学生进行记、读,但是仅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拼音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变得枯燥无味,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编顺口溜的游戏方法加深学生对拼音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单韵母g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g的读音和形状两个方面自己编顺口溜。如果根据g的读音编顺口溜可以是“一群白鸽ggg ”根据g的形状编顺口溜会是“9字加弯ggg”。这样让学生根据字母形状和读音编顺口溜的游戏既让学生记住了字母的读音也记住了字母的形状,在运用时只要将顺口溜背一背就可以知道该怎么读怎么写了。
(四)角色扮演
语文课上,学生最喜欢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节。例如:《比尾巴》一课就可以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法中进行教学。教师事先准备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的头像头冠戴在六个小朋友的头上并站在讲台上,其余没有选到的同学就坐在位置上当小评委。站在讲台上当小动物的同学都要向台下的小评委介绍自己的尾巴,如:“大家好,我是____,我的尾巴______。”这样的扮演能使学生更形象的知道这六个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角色扮演游戏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潜入课文,加深体验,拉近与课文语言、认知和情感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三、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富有生命力。例如:生动有趣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达到“学中作乐,乐中有学”的境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材依然从第一册第一课开始用5到6周的时间学习拼音。相对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来说,拼音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并且汉语拼音的知识量很大。所以,根据第一学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特意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而游戏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的趣味性。
(二)针对性原则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感知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第一学段的学生在观察时精确性较差,他们只关注事物的大体轮廓和整体特征,不能对事物作细节的分析,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游戏教学要针对他们在的年龄、心理、思维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设置。如以识字为例,经常将“土”与“士”,“己”与“已”等字混淆。所以教师的教学游戏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强调字词的细部差异,多采用现象直观的图片、卡片等令游戏生动有趣。
(三)灵活性原则
第一学段的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差,看东西喜欢形象,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状态来进行判断和调整是否进行游戏,游戏内容、游戏长短等。如发现学生有些疲倦厌烦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在这时开展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或为了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点,教师可以在新知识讲解之后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乱甚至失控的场面,教师要及时控制,灵活处理,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游戏教学顺利进行。
总体而言,游戏教学法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对于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有裨益。作为教师,应积极探索游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积极探索提升课堂有效教学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沈德立.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
[2]王贺玲.浅谈游戏教学法的运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2).
[3]郑淑红.教学游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2013(50).
[4]张显元.新课程小学实用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06.
[5]沈德立.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5.
[6]沈德立.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