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有效衔接研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有效衔接研究初探

赖冠华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实验小学,福建省 三明市365300

摘要:在教学整合的大环境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立德树人使命的。一方面中学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和课程核心素质的培育上又有相同之处,既有“异”也有“同”。如何做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衔接,是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小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衔接的角度出发,对实现一体化教育目标进行策略探讨,旨在为小初道德与法治教育衔接提供借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一体化衔接   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面临小初衔接的挑战

(一)知识内容衔接不够深入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教师已经逐步树立起整体的教育思想,认识到小初衔接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学内容缺乏深度。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抓住小初衔接的切入点。部分教师没有树立长期的教学思想,仅限于对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建构和整合,没有把知识内容纳入到大的课程体系中去。尽管有意地将小初衔接融入其中,但却没有对小学、初中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不能够将知识的融合接点充分地发掘出来,而且内容之间的衔接也比较随意,没有形成系统、有序的内容结构。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教科书的作用认识不清,没有充分认识到教科书的工具性,没有走出“依参考而教”的局限。另外,部分教师囿于“体验论”的局限,把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性作为学习内容的基础,而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学习,这就导致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建构缺少延伸和弹性,从而影响小初衔接的实效性。

(二)教学手段缺乏整体性

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学目的和教学实际的桥梁,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道德与法治小初衔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衔接并不完整。第一,分析过多,削弱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教师希望用详尽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实质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偏向灌输性,缺乏灵活性。在学习中,学生缺少主动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使用知识的积极性。小初衔接是一种大的认知系统,零散的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教学经验的深度。第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只重视知识,忽视了方法。由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实施“小初衔接”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层面的整合,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转变。目前,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引导、学习思维的强化培训和学习结果的内部转换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小学与初《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有效衔接策略

(一)捕捉小初共通知识点

课程知识是一种传递小初衔接的载体,抓住小初衔接的内部逻辑联系,寻找小初衔接的共性知识,为小初衔接寻找突破口,要求教师脱离机械地按照参考来进行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注意比较知识点,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力与义务”,八下册《理解权利义务》中的“公民权利”、“公民义务”等内容,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法律专项读本六年级上册侧重于对法律制度的探索,到了八年级下册,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再比如,四年级下册《同伴与交往》和七年级上册《美好的天空》两个单元,都是同一个话题。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上,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主题的设计存在一致性和递进性,以螺旋上升的形式编排。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在对《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中,老师通过结合生活对《宪法》进行直观生动的阐述,来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为何是国家的根本法,渗透法治意识,在初中阶段以小学阶段知识为铺垫,将维护宪法至上的政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进行深入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宪法》的宏观和深入的理解,通过深化对知识的探索,达到了小初德育教学的有机衔接和转化。

(二)利用情境教学,衔接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充满着浓郁的生活色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用合适的方式来展现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真正的情境中听到、看到、感受到,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运用,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课堂情景是老师展示生活现象的“法宝”,也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法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法治内容的生活属性,发掘与之有关的资源,并创造出相应的生活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深入到自己所熟知的生活情景之中,主动地进行人生体验的转移,探索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而正确认识相关知识,提高能力,为今后处理相关问题打好基础。所以,在进行小学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将课堂的内容进行连接,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环境之中,对法治的内容进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对道法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责任》为例,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让同学们明白中国人的最根本的权力和责任。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涉及到了权力和责任,比如,企业要员工免费加班、子女不赡养父母、购物时遇到不公正待遇等。这些问题,同学们都有所了解,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去考虑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关系。在小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以上的生活现象,设置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权力与责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时,老师也可以引进一些生活的场景,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将原有的认识进行转移,然后再进行深度的探索。

(三)“问题设计”一体化衔接

建立备课机制,加强小初教师集体备课。由于教材中的知识点是由浅入深,学生认识水平也是由幼稚到逐渐成熟,所以在同一内容的课堂问题设计上,可以对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形成一体化的问题设计。也可以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作业设计” 一体化衔接,还可以是开放性的作业,如生活体验化的作业等等。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初中法治教育与小学的法治教育内容相比较内容多,范围广,如果学生在学习上还采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将会遇到更多困难。因此,在小学法治教育的课程中,要抓住机会,多传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式。老师在课前根据所学知识,安排学生预习。例如,设计预习作业:“阅读教科书,理解市民的基本权利,尝试用一个框架图表来显示出来”,这样的预习方式可促进学生开展有效阅读,从而达到读、思、想统一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系列的合作学习。例如:“对人民法庭工作的基本责任进行梳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地进行讨论,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合作分享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出一张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思政课一体化的大环境中,老师们要认真阅读教材,把握好教学目的,认识到小初法治教育的梯度与分层,从而培养良好的衔接观念;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式,从而高效提升法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课题编号qljy-2305:《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有效衔接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丹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初法治教学衔接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2.

[2]罗滨,支瑶,任兴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6):47-4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