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像空间的表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物像空间的表达

房永正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职教中心711300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如此的异彩斑斓,美妙绝伦,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炫耀着五颜的色彩,飘荡着令人陶醉的气息,随处可见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当我们偶遇惬意美景之时,如何将此情此景,直观生动的保存并展示出来呢?

当然,最直接的方式是摄影和绘画了,可是摄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与景物、角度、光线,都有客观的关系,无法与想象力最大的融合起来,所以最完美的方式就是利用绘画的手段了,它可以保留你的主观感受,注入你的感情,任你自由的取舍,让记忆、情感、表现方式与想象力充分的融合,趋于完美。

当然,要想达到美的极致,真实生动的再现人与物就离不开绘画的基本规律,如何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具有空间感的人与物,这就需要物像空间的表达能力了。

想要表达空间就先要了解什么是空间,简单的说在美术中就是物体前后左右的距离感,如何表现这种距离感呢?有四种表现空间的方法:

1. 物像上下安排法;

2. 前后遮挡法;

3. 焦点透视法;

4. 散点透视法。

一、物像上下安排法:在平面的纸上表现物像的空间,是通过物像之间的位置与前后关系呈现的,上下安排法指的是在画面中的位置,往往以下面表示位于近处,以上面的表示位于远处。

二、前后遮挡法:是用前面的物体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示前后远近的关系,也就是平视。为什么将这两种方法放在一起解说呢?因为这两种方法在我国宋代就有详细深入的介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有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也就是仰视、俯视和平视。可将此理解为表现空间关系的三种方法。

一是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表达崇高、高大的视觉感受,代表作品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件作品长206.3厘米,宽103.3厘米,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这件作品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具有强大的张力,给人一种高大威猛的感觉,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下出现了一只商旅队伍,路边一弯溪山流淌,正是山上留下来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

我们可以通过局部观察下:

1. 山头杂树茂密,体势错综非常生动形象,好像能听到里面的鸟蝉叫声一样。

2. 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用线刚猛锋利,瀑布形态纤细笔直,给人一种犀利含蓄的美感。

3. 山脚下的巨石局部,画家用笔干枯厚重,层次丰富,大有势镇汪洋之态。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极富美感,悬崖峭壁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止,也就是所谓的高远~让人感悟到在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的如此的渺小,面对这幅千年之作,让人沉浸在心醉的意境之中!

二是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感觉,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平远法以俯视的视角构图,表达出平淡冲和之境界。

平远的代表作品是元代倪瓒的《鱼庄秋霁图》,这件作品长96.1厘米,宽46.1厘米。倪瓒是元后期画坛的领袖人物,他的山水画追求萧条、淡泊的意境,有一种静之愈静、空之愈空的韵味,他把赵孟頫的一水两相隔发展到了极致,也就是中间一大片水域、几颗孤树,远处渺茫的山石,他的画出尘脱俗,流露出一种简淡超脱的情绪。

《鱼庄秋霁图》描绘的是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湖水浩渺,近处小丘上有嘉树五株,参差错落、疏笔干墨、精心勾皴、耐人寻味……

三是深远:就是山前而窥山后,深远法最能表达深邃幽远之境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之美。代表作品是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作者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叫《林泉高致》,三远法理论就是从此而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自山前窥山后也就是前后遮挡法,此图给人的感觉是山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波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郭熙认为山水画的价值在于能使观者身临其境,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与山水建立亲和的关系观察山水阴阳四射、昼夜晨昏间的变化、才能达到人入于景、物我两忘的境地。通过早春图的局部我们可以看到,细节极度工整秀美,将山前至山后的空间、质感,以及绘画的形式完美的展示给观者。

另一种空间表现方法--焦点透视法这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一种空间表达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物象的真实感,所以视点相对固定,可以把看到的景物在平面上真实的表现出来,使物体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在此之前大家先了解下透视的概念,透视:是指在绘画中用线条或色彩表现平面立体效果的一种方法,其依据是人的视觉成像原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并结合视平线、消失点等手段来塑造物象的空间感,例如我们见到宽广的马路在远方相较于一点,给人一种遥远广阔的感觉。

透视分为焦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焦点透视就是基于一个视点来观察物象,视点:就是观者的眼睛。消失点:就是物象随着视点的延伸消失于远方的一点,西方的写实绘画作品基本都是此类透视方法。

例如《林中雨滴》,作者是俄国的希施金,这是一幅非常美的风景画,画家描绘了橡树中微雨蒙蒙的情景,地下泛着泥泞,泥水中还有倒影,空气中飘着蒙蒙的雨雾、若隐若现,令画面显得格外的通透,那条泥路弯弯曲曲的通向远方,将观众的视线和思绪一并带走,让人迟迟不能回过神来。

这幅画如何表现空间呢?除了焦点透视法,还有色彩的表现,利用色彩的三要素和近实远虚的原理,表现出真实的空间感

还有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林荫道》,这幅画展现了乡村的美丽风光,画面上宁静的乡间景致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使观者心旷神怡,对称的小树于平稳中见动感,随小道向前远望,还能看见左旁的教堂和右边的两栋茅屋,车辙印在泥泞的村道上,表现出一种正在延续着的平静而艰难的生活,占有大部分画面的天空则云蒸霞蔚,美的令人陶醉。这幅运用的也是焦点透视法,利用色彩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乡村的美景,是西方风景画中的经典之作。

散点透视法也就是有多个视点,也就是我们中国画中表现超大空间的透视方法,例如: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还有千里江山图等,它不局限于固定的视点所见的物象,而是将多个视点的物象有机的组合起来,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就像咋们拍摄全景摄影一样,得移动视点来拍摄。

以上空间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我们在表现物象时可任运自由,随意而用,完美展现画面的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