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 儿科 福建省南平市 353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患儿为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平行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7.14%、对照组85.71%,P<0.05;施治前血小板计数、IgM、IgG、IgA 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血小板计数、IgM、IgG、IgA均为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对于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可提升疗效,升高血小板数量并改善免疫功能。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丙种球蛋白;免疫学指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多数属于急性发病。该疾病的确切病因目前还未能充分明确,研究认为感染、免疫功能紊乱、激素、家族遗传是此疾病的诱发因素[1]。对该类患儿目前主要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然而长期单一大剂量用药容易诱发不良反应。丙种球蛋白有利于促进血小板计数升高,改善血小板计数水平[2]。本文将分析对于儿童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的实际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70例儿童ITP病例作为研究样本,借助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均分组,即对照组(n=35例)、观察组(n=35例),观察组男、女病例依次为18例、17例;年龄情况如下:3~10岁,平均数(6.26±1.03)岁;病程情况如下:1~6d,平均数(3.25±0.36)d;合并症情况:皮肤出血共计13例,黏膜出血共计5例,以及脏器出血共计1例。对照组男、女病例依次为19例、16例;年龄情况如下:2~11岁,平均数(6.25±1.04)岁;病程情况如下:1~5d,平均数(3.24±0.35)d;合并症情况:皮肤出血共计14例,黏膜出血共计3例,以及脏器出血共计1例。2组以上各信息资料平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为地塞米松治疗,0.2~0.4mg/kg·d,实施静脉滴注,结合其病情状况调整剂量,患儿的最大用药剂量应≤10mg/kg·d;观察组患儿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1.0g/d,进行静脉滴注。2组患儿均治疗3天后评估疗效。
1.3评价规范
(1)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效:即出血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患儿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有效:出血情况明显改善,血小板计数升高并趋近正常;无效:症状表现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2)治疗前后记录2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以及相关免疫学指标,其中免疫学指标包括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以及免疫球蛋白A(IgA)。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均借助SPSS22.0分析,其中涉及的计量资料均进行如下表示:(±s),即均值加减标准差,均为t检验,计数资料均进行如下表示::[n(%)],均为χ2检验,P<0.05即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组间平行对比
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平行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7.14%、对照组85.71%,P<0.05。
表1 临床疗效组间平行比较[n(%)]
分组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35 | 21(60.00) | 13(37.14) | 1(2.86) | 34(97.14) |
对照组 | 35 | 14(40.00) | 16(45.71) | 5(14.29) | 30(85.71) |
χ2值 | 8.362 | 4.026 | 5.172 | 5.172 | |
p值 | 0.003 | 0.031 | 0.025 | 0.025 |
2.2血小板计数、免疫学指标组间平行对比
施治前血小板计数、IgM、IgG、IgA 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血小板计数、IgM、IgG、IgA均为观察组较高P<0.05。
表2 血小板计数、免疫学指标组间平行对比(±s)
组别 | 血小板计数(*109/L) | IgM(g/L) | IgG(g/L) | IgA(g/L) | ||||
施治前 | 施治后 | 施治前 | 施治后 | 施治前 | 施治后 | 施治前 | 施治后 | |
观察组(n=35) | 25.62±3.76 | 70.26±5.96 | 0.52±0.10 | 1.59±0.20 | 5.32±1.02 | 14.16±1.15 | 1.01±0.22 | 3.28±0.36 |
对照组(n=35) | 25.63±3.78 | 46.35±6.17 | 0.53±0.09 | 1.08±0.20 | 5.33±1.01 | 10.35±1.21 | 1.02±0.21 | 2.56±0.31 |
t值 | 0.188 | 26.362 | 0.526 | 4.362 | 0.196 | 6.362 | 0.253 | 5.025 |
p值 | 0.536 | 0.000 | 0.188 | 0.031 | 0.506 | 0.012 | 0.288 | 0.019 |
3讨论
ITP患儿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可出现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出血,同时血小板数量减少,此疾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诸多因素有关。对该类患儿通常以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该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同时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然而单一应用部分患儿的疗效有限
[3]-[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联合运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该药物可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对血小板抗体产生优良的抑制效果,给药后能够与血小板糖蛋白紧密结合,进而对巨噬细胞产生良好的抑制功能。而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以及相关免疫学指标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地塞米松与丙种球蛋白两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可提升ITP儿童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可提升疗效,可升高血小板数量并改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祯健,盘冬兰,唐文珏,等. 不同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5):115-117.
[2] 杨站. 丙种球蛋白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23):129-131.
[3] 洪志明,薛嘉泓,吴静,等. IVIG冲击疗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T淋巴细胞的影响及治疗效果[J]. 吉林医学,2022,43(7):1784-1786.
[4] 熊颖.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儿童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8):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