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教育背景下班本化劳动课程创建路径  -----以安居街小学探究创建班本化特色劳动课程,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品牌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3

新劳动教育背景下班本化劳动课程创建路径  -----以安居街小学探究创建班本化特色劳动课程,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品牌为例

王效佳、李利芳、成忆娇、郭秀新、梁娟、那晓晶 

山西省孝义市安居街小学校

摘要以班级为探究单位,以上级政策为指导,以年龄特点为实际,设定劳动任务。结合校内资源,实现学科融合,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开辟特色学校实践活动。充分拓展校外资源,落实劳动教育协调机制。以多元考核为手段,形成特色评价体系。形成“一班一品”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的实践方案落实《标准》内容,探究适合当地学校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系统的、有操作性的、实效性强的班本化劳动课程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育人导向  实践为主  课程体系  整合资源  评价体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为落实以上精神,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制定并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标准》)。至此,劳动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课程的实施有了基本的规范与要求。

《标准》指出:劳动课程要“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综合评价,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依据《标准》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学生年龄特点,对劳动课的实施展开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符合当地地域、班级的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一班一品”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的实践方案落实《标准》内容,探究适合当地学校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系统的、有操作性的、实效性强的班本化劳动课程及评价体系。

一、以上级政策为指导,制定课程目标

以《标准》中总目标“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目标,以学段划分,根据年龄特点,开发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着力探索形成“一班一品”的班本化劳动课程中实践路径:

以上级政策为指导,制定课程目标;以《意见》、《纲要》为指导,以《标准》为依据,以分段目标为参考;低段目标为“喜欢劳动,具有初步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中段目标为“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的态度,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探究欲望,初步形成公共意识”,高段目标为“进一步增强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体验生产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来制定具体的课程项目及目标,并且下设班级特色目标。

二、以年龄特点为实际,设定劳动任务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划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层次,确定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社会为依托的班级劳动教育任务。将班级劳动、家庭日常劳动与社会劳动活动相融合,低年级以整理归纳个人物品、居室与教室保洁为学习课程,主要包括刷牙洗漱、整理书包、择菜洗菜、清扫教室、捡拾道路垃圾等劳动任务。中年级以初步学会简单劳动技能、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为学习课程,主要包括家庭物品归类、包水饺、播种采摘、尊老爱幼专项劳动等为学习劳动任务。例如:利用校园操场周边空地,为学生们建设特色课程——劳动实践基地。教师指导学生从认识农作工具、准备劳动工具开始,学生认识到铁锹、锄等劳作工具的作用。在家校合作中,准备菜籽、菜苗,做好耕种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菜地上松土、栽种、浇地。从拿一支笔到拿一把铲,体验了人生的转换,掌握种植技能,感受农民种植辛苦。高年级以掌握家庭清洁技能、能有效劳动为课程,开展包括清理厨房、做家庭小炒、除草施肥、社区公益卫生清理等任务[1]例如:利用五一假期开展“我是小小环卫工”的社区卫生清理活动,以教师为指导,班干部安排,学生为主体,形成以“报名---计划---分工--实践--总结---改进”的劳动流程。在小社会情境的创设中,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一体,学生熟练劳动技能,也在劳动中认识社会。

三、以内外资源为阵地,拓展实践渠道

(一)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劳动课程。结合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分层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积极开发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充分结合当地本土文化以及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烹饪、手工、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课程。例如,在烹饪课程的开发中,各学段将传统文化、美食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展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小厨师,低年级学段的我会摆水果拼盘、中年级学段创设拌凉菜、做三明治、包饺子等课程,高年级紧扣传统文化,进行包粽子、打月饼、烘焙石头饼等劳动课程。在劳动课程中,形成“准备--讲解--演示--实践--分享”这样的实践步骤,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烹饪技巧,更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努力实现学科融合育人价值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在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树立劳动意识进而形成劳动品质;在科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操作、劳动技能、实验技能的培养,提高在劳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音乐学科教学中,深化劳动的艺术价值,有效达成五育并举的育人实效。探索整合科学、信息科技、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劳动教育学习活动,在项目化学习中,劳动前观察与科学课程融合,在劳动中观察记录表、包装袋设计等与美术课程结合,劳动成果的分享拍卖、售卖等活动与数学课程合一,这样的劳动+学科融合课程,增强学生实践、创造的能力。

(三)全面统筹校园内外教育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1)做好校园、班级卫生的日常维护:在进行值日活动时,教师应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严格监督每一位学生的劳动,检查学生的值日情况,使学生在真正参与值日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另外,在课堂上可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关于劳动的真实感受以及在值日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创设校园劳动文化:利用校园墙壁设计劳动教育文化长廊,展现我心中的劳动模范、劳动小常识、劳动工具、劳动小能手等内容;创设班级文化墙,展现劳动名言、劳动分工区域、劳动公约、劳动之星; 广泛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的班队会、劳模报告会、工匠进校园、手工劳技展演等活动。将劳动教育活动与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

(3)开辟学校种植乐园、班班有特色劳动项目: 充分利用操场周边场地,开辟种植园,以班级为农耕单位,各班种一种农作物,亲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学生人人参与种植过程;[2]开辟班级劳动角,盆栽养护角、我会针线活等劳动区域,增强劳动乐趣;

(4)大力发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如,十字绣,面塑,盆栽吊篮等,并聘请一些手工艺老人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项目。

2.拓展整合校外资源

为促进研学实践与劳动实践教育有机融合,根据学段特点和本地特色,以“职业体验”为主导向,将实地调查、亲身体验、理论分析相结合,以学段划分劳动体验行业类型,按照不同学段年级分别走进工业基地、服务行业、田间地头体验不同职业的服务性劳动。

如:一是发挥学校城乡结合优势,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协商、牵头,联系周边一些劳动场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蔬菜大棚,果园,蛋鸡养殖场,猪养殖场,玉米农场等,带领学生走进周边劳动基地,深入体验,系统习得劳动技能;二是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在开展劳动课程时,将课堂教学转为社区教学,让学生们进入社区做清洁,主要开展捡垃圾入垃圾桶、打扫、去除墙壁小广告等劳动,使小学生逐渐意识到社区清洁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三是教师带领学生到种植蔬菜的大棚里,让学生看看农民种植蔬菜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让学生进行翻土,使学生感受种植的辛苦;让学生亲身动手进行除草,告知学生除草是为了让蔬菜生长得更好;在蔬菜成熟之后应该怎样采摘也有其正确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采摘方法,使学生们明白蔬菜的来之不易。

3.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

家长在劳动教育中可以发挥巨大优势,使学生能够在家庭中通过简单的劳动体会劳动的快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3]例如,学生在节假日或者是日常完成作业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做示范,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逐渐提高劳动能力,传达给孩子正确的劳动理念以及劳动小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积极性。

4.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借家庭、学校、社会之力,将劳动教育推向互动式、协同式的育人模式。

(1)借学校之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劳动教育提供基本条件: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

(2)借家庭之力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孩子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鼓励亲子家务互助、美食制作、农耕等劳动形式;引导家庭配合学校落实劳动教育,主动要求和指导孩子进行自我生活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等[4]

(3)借社会之力让学生融入社会,进行劳动实践:参加志愿者敬老、社区义务劳动、情暖劳动者等活动,体现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文明教育相融合。[5]号召对接社会企事业单位力量,适当开放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劳动场所,并给与学生劳动指导。

四、以多元考核为手段,形成评价体系

(一)物质激励评价

班级劳动教育坚持“劳动即展示、展示即评价”,激发学生劳动兴趣、促进劳动教育实效性,以自评、班级共评为主,以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为辅建立学生劳动评价手册,与班级量化考核、校园币发放奖励相结合,鼓励家长以图片、短信文字形式评价学生家庭劳动表现,形成你追我赶争取“种植勋章”、“田园博士勋章”、“我是代言人”等奖励的班风。满足对不同学段学生奖励,实现班级劳动教育教学评一体化,形成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劳动素养提升。

(二)习惯意识评价

采取多维评价方式,既关注劳动知识技能的习得,也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制定《学生劳动教育评价量化表》,从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知识技能等方面,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将劳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选模和毕业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借节日契机,如借用植树节的契机,举行“最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动手劳动,打扫教室,为班级养植增绿,美化班级。

(三)技能习惯评价

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为目的,组织劳动实践能力展示竞赛[6]。如一年级的学生比赛整理书包,二年级的学生比赛折叠校服,三年级的小学生比赛穿鞋带。在比赛中体会到劳动的幸福和快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寒暑假期,开展“自理小达人”劳动体验活动,倡导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收拾自己的房间、书包、衣柜等。让家长以微信图片,美篇的形式记录并建立评价手段,与班级评选“家务小能手”“自理小达人”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1]岳建林.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渗透[J].家长,2022(28):12-15.

[2]黎志国.校园里的劳动实践基地[J].江西教育,2018(13):4-6.

[3]胡敏.名师谈劳动教育——家长的远见:教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幸福感[J].教育导报,2020(45):1-3.

[4]韩玉奎.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推动学校多样化发展[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6):49-50.

[5]宁本涛,杨柳.以“五育融合”之力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来自第二届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的观点[J].中国电化教育,2021(6):1-6.

[6]曹凤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J]. 人民论坛,2019(3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