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国际化专业实践类课程建设保障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2

本土国际化专业实践类课程建设保障机制研究

冯倩雨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鄞州区  315000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几年,由于全球人才流动受限,本土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逐渐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新趋势。因此,积极推动高校课程数智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为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本土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

学生评教构成了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学校监控教学水平并确保内部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大会中,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价教学效果,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收获来判断教育成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提出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就,这强化了从学生视角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当前的学生评教实践与理想状态仍存在差异,解决这一差距成为教育评价改革亟需应对的挑战。

课程体系及其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落实。在本土国际化的背景下,实践类课程因其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存在着完全借助远程技术实现课程国际化的实施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着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课程建设保障机制展开研究,将理论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究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思路,以点带面,为我国高校国际化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保障机制改进工作提供思路。

一、实践类课程现况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逐渐多元化,学生评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监控教学质量的普遍做法。近几年关于评教体系研究的文章也相应多了一些,包括对于一些国外成熟经验的借鉴或是国内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整体存在问题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建构的研究却不多。现在各个高校使用的评教指标各有不一,每个单位偏重和考虑的点也各有不同。众所周知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实践课程直接套用理论课程的评教体系,学生就无法根据实践课课程的特征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老师也不能根据反馈快速调整教学方式。通过研究几个高校的评教指标体系,本文发现其仍存在一下不足:

(一)在许多高校,学生评教活动已成为每学期结束后的常规过程。然而,这一制度常受到不严肃对待:一些学生在评教时随意打分,没有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有的学生因对某些教师有成见而恶意打低分;还出现了学生代替他人进行评教的情形。此外,部分教师为了获得更高评分,采取讨好学生的策略。这些现象扭曲了评教结果,削弱了其指导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二)现行的评教指标体系缺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纳入其中。自20世纪50年代卡尔·罗杰斯提出这一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以来,1998年的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也强调了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尽管这一理念在过去30年间逐渐成为主流,但现有的评教体系仍然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学习体验重视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由于缺少深入调研,高校制定的评教指标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性不高,与实际需求脱节。例如,一些指标的措辞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可能导致误解;像“教师不当言行”这样的表述,不同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这会影响评教的准确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评教结果的真实性,也无法为教师提供反馈以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对于国际化实践类课程而言,根据最新的教育理论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化实践课程现行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我们对现行评教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参照国内外多所大学的评教体系,结合实践课程特有的教学特点,以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本文期望合理优化评教指标内容,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据此,笔者提出建立实践课程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步骤:

(一)第一步,在实践课课堂设置观测点,分别从学生维度、教师维度和协同教师(如果涉及外籍教师授课)维度出发(图1)多角度设计观测内容。

(二)第二步,根据文献研究及学校的评教体系和经验,将教学过程的五个主要方面——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水平、教学条件和教学实施作为一级指标,再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在一级指标下提出详尽的二级基本评教指标。不同二级指标间可以交叉反映不同教学环节的效果,全部二级指标要覆盖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其次是依据学生视角确定评教指标。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设计成问卷,对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围绕着实践类课程的特性展开,根据问卷结果筛选出各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均能有效体现教学效果的一致性指标,并增加必要的开放性问题。

(三)第三步,结合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提取出学生认同性较高的指标,即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制定衡量标准,构建一套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指标体系科学且适合实践类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我们对现行评教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参照国内外多所大学的评教体系,结合实践课程特有的教学特点,以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本文期望合理优化评教指标内容,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1是优化后的实践课程评教指标体系及对优化后的实验课程评教指标体系满意度调查。

1优化后的实践课程评教指标体系

序号

评教项目

评教指标和观测点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中等

一般

较差

1

教学内容

教师的专业功底强,讲课内容专业到位

教师的讲解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生动易懂

实操活动或者实践项目吸引人,教学气氛好,课堂氛围好,同学积极参与

教师所布置的实践内容紧扣教学大纲

2

教学方式

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示教讲述精辟,语言规范,重点突出

教师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系统教学,互动教学

教师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教学文书书写正确,准确无误传达知识点

3

教学能力

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注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进和创新

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提供了合理、具体的解决方案

学生实操过程中参与感强,课程或项目本身、师生间互动性足

4

教学条件

实践类课程在具有和该课程适配的研究室开设,教学设备好

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高,具有丰富的专业性知识,与教学内容相关

见习教学有专人指导,可以解答专业性知识

5

教学实施

第二课堂设置专业相关课程实施,和专业知识契合

教师专业营造实践实施,为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教师代领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优化后的评教指标体系增加了符合实践课程特征的评教内容,例如“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设计教学环节”等这些涉及实践课堂中实操性及师生互动性等关键内容的评价,对比原有通用的评教指标,评教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对学生评教有更好的导向性,能准确反馈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励教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在内容上设计更加符合实践课程特征外,我们可以看出优化后的评教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及学习效果。优化后的评教指标体系出现了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比如“学生实操过程中参与感强,课程或项目本身、师生间互动性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提供了合理、具体的解决方案”等问题,从而使评教更加有针对性,提高了评教的效度。

学生评教机制对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品质以及实现全面培育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其教学特点和方法与基础理论课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评教标准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以确保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学成效。我们应当重视利用学生评教来将学校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学品质转移到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设计以学生为核心的评教指标,这样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参与。经过优化的评教标准体系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评教流程,实现与学生的高效互动,进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燕姣云,安俊丽,孙国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J].中国大学教学,2023(12):74-78+91.

[2]吴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23(11):138-142.

[3]马飞,王晓勇,方小芳.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3,36(01):99-103.DOI:10.13777/j.cnki.issn1671-2250.2023.01.006.

[4]卢婧婧,孙婷婷,娄金香,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09):41-42.

[5]原雪.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6]陈以藏,刘鑫.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的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2):1-5.

作者简介:冯倩雨 1994.12.18 女 浙江宁波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 鄞州区 315000 汉族 初级 硕士研究生

项目:本土国际化专业实践类课程建设保障机制研究 1116540323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