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中心小学
单位邮编:137701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学校不但要承担起为学生传递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职责,还应推动其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有意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为其后续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恰当方式为学生传播劳动技能,使其形成以热爱劳动为荣的思想。本文将从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孩子爱劳动的意识;设置班级劳动岗位,为孩子提供劳动的平台,且借助家校合力让孩子养成坚持劳动的品质,从而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培养;孩子;劳动习惯
前言:新时代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融入简单的体力劳动中,更为关键的是要为其传递劳动价值,实施多种形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并借助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及高尚品行。为此,教师应提高对这方面的重视,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给予其参与劳动活动的机会,还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劳动能力。
一、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孩子爱劳动的意识
绘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生活经验,也是儿童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且绘本中包含的文字较少,但图画内容丰富,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使其在阅读期间得到精神及情感方面的满足[1]。利用阅读绘本故事还可调动孩子学习热情,为其给予自主阅读、分析及探究的平台,使其在阅读中养成热爱劳动及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在绘本内容选择时,教师应挑选与劳动和奉献相关的读物,如《小王子》这个故事表述了一位王子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该故事为孩子传递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孩子阅读时也能体会到若想成功必须付出劳动。此外,还有一些绘本故事讲述了有关家务劳动的内容,如《小熊宝宝》系列中的《收纳高手》,阅读这个绘本故事时,孩子能感受到小熊宝宝整理和分类物品的能力,借此培养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良好劳动习惯。而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与劳动绘本相关的内容时,可采用不同模式,如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使其切实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如《古利和古拉大扫除》这本绘本介绍了两个主人公通过合作完成大扫除,将家里整理的十分整洁的故事,学生通过观察绘本插图可察觉到两个主人公是怎样认真完成家务劳动的,从而主动学习古利和古拉整理物品及正确使用清洁工具的技能。在此背景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实施角色扮演活动,使其仿照绘本中的人物行为在班级中进行大扫除,让学生利用亲身体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二、设置班级劳动岗位,为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
当前部分小学生都是家中独生子女,因家中长辈的溺爱,学生劳动能力较为薄弱,且缺少融入劳动活动的经验,基于此为培养孩子劳动习惯,教师应围绕班级真实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设置班级劳动岗位的方式,使其掌握更多劳动技能,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帮着做的意识[2]。
首先,创设班级劳动小岗位,在班级中划分劳动任务,如扫地、擦黑板、摆放桌椅等,以及维护岗位,如关灯、清理饮水机、关闭窗户等,还可安排环境管理岗位,如书籍管理员、绿化小园丁等。当学生明确各岗位要求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其他可能的劳动岗位,使其真正意识到若想让班级正常运转,需要每一位同学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从而培养其集体意识和责任心。其次,将班级劳动岗位划分到每个人身上,班级劳动岗位的设置需要所有学生共同融入进来,为此教师可设计竞聘模式,让学生填写岗位意愿单,且倘若对于图书管理员这一岗位有多名同学竞选,可通过技能比拼、演讲或投票等方式选出最佳人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岗位的热爱之情,并保证各岗位分配的公平性,让学生积极履行自身职责,还可为其展现自身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最后,践行岗位轮换制,班级各岗位都有相应的劳动技能,而岗位轮换可让学生获取更多劳动能力,使其有机会感受到不同岗位的劳动魅力,为此可每个月轮换一次岗位,让学生对劳动保持新鲜感,并在实践中巩固其劳动技能。
三、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让孩子养成坚持劳动的品质
坚持劳动的品质属于新时期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项品格,但想要帮助孩子形成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单纯依靠学校一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校建立育人合力,借助双方通力合作,让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劳动意识,逐步提高劳动品质[3]。
首先,需要家校共同营造多种形式的劳动活动,扩宽劳动场所,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劳动主题征文、烹饪大赛、学校大扫除等活动,加强学生劳动技能,构建轻松愉悦劳动环境。并邀请家长融入劳动教育中来,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能力,对孩子后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其高度配合学校开展各种劳动活动。此外,家庭同样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核心场所,在家庭中家长应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并对孩子的优秀表现提出赞扬和奖励,使其明白劳动属于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尽的责任。
其次,制定劳动计划共同完成家务劳动,相关研究指出在家庭中固定分工实施家务劳动,孩子融入劳动的主动性将明显提升,还可使其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这就是习惯。基于此,教师可指引家长时常组织家庭会议,对家务劳动实施清晰分工,制定明确的劳动计划,而在清单设计前将家务劳动包含的内容罗列出来,围绕家庭成员真实情况实施分工,如父亲到家时间较早且掌握诸多烹饪技巧,则家务劳动中的美食制作即可由父亲承担,且在分工时家长应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其主动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劳动技能,自身也应参与到劳动中,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让学生借助观察教师完成的劳动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其在劳动中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而在家庭中,家长也应注意言传身教,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且自身也要成为勤劳、爱劳动的模范,为孩子传递正能量。现实生活中给予孩子完成力所能及劳动的机会,并针对某项家务劳动与孩子共同完成,让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并使得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结论:总而言之,为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使其在小学期间不但可掌握大量科学文化知识,还可养成劳动意识,教师应围绕学生自身特点恰当设计劳动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避免其产生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让学生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其通过自身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能够为建设祖国贡献自身力量,以此推动学生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并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有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霖.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07):14-15+55.
[2]单可清,孙丽丽.保障儿童劳动参与 培养儿童优秀品格[J].家庭教育,2023,(10):15-17.
[3]包睿洁,伍迎春.家校合作视域下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策略研究[J].智力,2024,(14):63-66.